一柄刻刀在板上來回移動,一把剪刀在手中快速揮舞,不一會兒,一張精美且栩栩如生的刻紙作品就呈現出來……“刻紙是源于剪紙的一種藝術形式,需要在底板上進行刻制。而陳氏刻紙要不斷地扎進去來回移動,更顯入木三分。”説起藝術,65歲的陶建偉滔滔不絕,他是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陳氏烏拉刻紙的傳承人。
65歲的陶建偉看起來精神斐然
陶建偉退休前曾任吉林市豐滿區文化館館長。在工作中,他有緣結識了陳氏刻紙的傳承人陳國章,他對老先生的技藝和人品都非常欽佩。
當時,陳老一直在致力于創作《關東風情萬象圖》,這是一幅長達百米、展現東北風情的刻紙作品,陶建偉長期參與其中,還出資出力幫助作品進行宣傳和推廣。由此,他與陳老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更對滿族刻紙藝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陳老想找一位接班人傳承技藝,而熱愛文化事業、喜愛傳統手藝的陶建偉成了陳老的首選,承擔起傳承陳氏刻紙的重任。
陳國章(左)和陶建偉
“拜師那天,我寫下了《拜師文》,還給陳老行拜師禮,沒想到陳老也回拜我,那場面很感人。”很多年過去了,陳老已在去年逝世,陶建偉回想起之前的情形依然動容,他説,陳老是個和藹、對藝術和生活有深刻理解的人,他一定要把技藝好好傳承。
陶建偉介紹道,陳氏刻紙是滿族的一項技藝,它的內容多來源于身邊的美好事物,展現的是關東地區接地氣的民間生活和美麗景觀。
陶建偉介紹刻紙手法
陶建偉展現了很多經典作品: “這是吉林市‘老八景’,這是藥廟晚鐘,這是龍泉映月……”每一處蘊含的歷史和文化,他都能講得頭頭是道,引人入勝。
作品《吉林市老八景》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陶建偉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他力求奉獻出一份文化力量。薄薄的紅紙、小小的刻刀,他刻出了一幅幅飽含戰“疫”力量的作品。
除了刻紙,陶建偉的愛好涉獵廣泛,書法、畫畫、寫作……陶老的精神生活已經和文化、文化事業密不可分、緊密相融。今年他還受文化館之邀,為網絡公益講堂授課,講述滿族刻紙的文化背景和創作方法,以及剪紙教學等,他的粉絲一直在增加。
“像陳氏烏拉刻紙這樣寶貴的非遺技藝,我能接觸到它,讓我覺得既幸運又幸福,我有義務把它傳承和保護好。”陶建偉説。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