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烽火通信星”開啟太空漫步 夜空從此有了一顆荊楚小行星
2019-05-21 07:51:52 來源: 湖北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5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給中國光谷帶來了一份“太空禮物”——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投票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121547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烽火通信星”。這是我省范圍內首次有了小行星命名。

  天文臺專家在中國信科集團宣讀並頒授了“烽火通信星”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及運作軌道圖。《小行星命名證書》顯示,“烽火通信星”軌道半長徑為1.9809237天文單位,軌道偏心 率 0.0742541, 近 日 點 角 距263.58179度,軌道傾角22.134694度,繞日運作周期2.79年,星等為16.4等。

  星等是天文學上衡量天體光度的量,星等值越小,星星越亮;星等值越大,光則越暗。例如太陽的星等為-26.7等,滿月的亮度是-12.6等,金星最亮時可達-4.4等。

  據悉,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選取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後來絕大多數小行星的命名成為對特定人物、地點、組織或事件的紀念。

  我國共有100多顆由傑出人物、中國地名和著名單位命名的小行星。如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周光召、錢學森,北京星、希望工程星、中國科學院星等。由于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

  光谷是中國光通信的發源地。40多年前,在武漢郵科院,趙梓森院士帶隊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光纖。中國信科旗下烽火通信的“烽火”二字,正是為紀念數千年前我國最早的通信方式——烽火狼煙。

  時至今日,烽火通信已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資訊通信設備與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中國信科集團總經理魯國慶感慨,這顆小行星,既是對烽火這一古老通信方式的致敬,也時時在蒼穹中啟迪中國光通信工作者,埋頭創新,仰望星空。(記者李墨、實習生于菲菲)

  相關報道

  光谷的“太空朋友圈”

  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121547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烽火通信星”,在烽火通信的誕生地中國光谷刷屏。加上半年前發射的“鬥魚666號”衛星,光谷的“太空朋友圈”越來越熱鬧。

  2018年12月7日12時12分,搭載著一顆“鬥魚666號”(TFS-TAR)衛星的長徵二號D型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00多萬觀眾瞬間擠爆鬥魚網上直播間。

  這是湖北企業頭一次冠名衛星。“鬥魚666號”衛星由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設計及自主研制,鬥魚創始人兼CEO陳少傑認為,發射衛星的意義是有望通過衛星將直播領域拓展至太空,未來網友或可直接與衛星進行互動或借助衛星相互溝通。由于衛星的圖像處理能力能夠進一步保證直播畫面的清晰和流暢,對直播本身也是一種競爭力。(記者李墨、實習生于菲菲)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潘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相約紅門,愛在消防
相約紅門,愛在消防
拉薩“花房”——羅布林卡
拉薩“花房”——羅布林卡
“小滿小滿 麥粒漸滿”
“小滿小滿 麥粒漸滿”
生態中國·天遼地寧紅灘舞
生態中國·天遼地寧紅灘舞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5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