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教育“熊孩子” 跳出家長權威與快樂教育的對立
2019-04-23 09:06:45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名童裝模特在拍攝期間被媽媽毆打的視頻,當事母親引發眾怒,人們紛紛指責其對女兒動手的行為。但是,不久前,輿論同樣聲討四處惹禍的“熊孩子”,不少人甚至明確表示:“熊孩子打一頓就好了。”對于熊孩子,網友紛紛表示“深受其害”,兼之繪聲繪色的搗蛋故事,滋長了輿論的憤怒。

  當孩子不服從家長的管束,家長應該怎樣處理?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清晰。

  在傳統中國教育觀念中,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確立權威,孩子犯錯了得實施包括體罰在內的諸多懲戒。如果不這樣做,就是“養不教,父之過”了。孩子因為懼怕懲罰而按規矩做事,避免犯錯,家長從而達到“管教”的目的。

  隨著現代教育觀念的輸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單純懲戒模式的不合理。“快樂教育”“讚賞教育”開始流行。但人們旋即發現,家長權威喪失後,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其行為習慣、個人品德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于是“適當體罰”“適度懲戒”等反思潮流涌現。對于孩子的“不服管教”,家長到底該怎麼辦?是懲罰多一點,還是包容多一點?這個問題變成了家家都有的“難念經”。

  家長該不該教訓孩子這一爭論,反映了“父母-子女”二元對立的思維。家長有權威,教訓犯錯的孩子,能對他們的錯誤行為和缺點形成“壓制”,但難免造成親子疏離、孩子自尊心受挫、家庭關係緊張等問題。家長權威不夠,或者有意實行“快樂教育”,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往往更親密,家庭氛圍更民主,但難以糾正小孩的不良行為習慣——這種將父母和子女看成權威爭奪者的思維,造成雙方的衝突對立,也讓家長陷入不知如何應對孩子犯錯的窘境。

  面對孩子的錯誤,無論是嚴正看待、實施懲戒,還是睜只眼閉只眼,背後都隱藏著家長們默認的信念:孩子還沒長大,心智不成熟,他們對錯誤的認識完全是懵懂的,通過獎懲刺激讓他們明白孰是孰非就夠了。然而,對于絕大部分已經脫離嬰兒時期的兒童、青少年,其思維都有一定邏輯,行動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做錯事並非無意識,必然有內外部驅動因素。如果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和背景,只關注結果、就事論事,不可避免地會為嚴懲還是縱容莫衷一是。

  比如,去年熱傳的熊孩子劣跡:試圖推倒孕婦、踢踹車內乘客、破壞公共設施等,其父母在管教時若只看孩子的行為後果,當然可大可小,從打一頓到訓幾句都有可能。但如果父母弄清孩子那樣做的原因:推拉、踢蹬他人是不是源于發泄情緒的需要?破壞公共設施是不是由于模倣他人?再針對這些原因對症下藥,糾正孩子和自己的觀念、行為,效果可能更好。

  嚴厲管教也好,溫和包容也罷,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為嚴而嚴、為寬而寬是舍本逐末的,任何教育方法都應該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看待,真正理解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方能消除教育“緊一些”還是“松一些”的煩惱。更重要的是,家長在理解孩子、與他們溝通的過程中,能逐步建立判斷是非對錯的共識,搭建糾偏的長效機制。唯有讓孩子內心接納、認同正角的是非觀,才能化危機于無形。(譚影子)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玉龍雪山風光無限
玉龍雪山風光無限
世界園林巡禮——比利時拜加登城堡
世界園林巡禮——比利時拜加登城堡
故宮“藏寶圖”| 通往故宮最美的春天
故宮“藏寶圖”| 通往故宮最美的春天
阿富汗國寶在清華大學展出 繼續在華保護性巡展之旅
阿富汗國寶在清華大學展出 繼續在華保護性巡展之旅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44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