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尋路南山灘
2020-12-06 17:34:4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這是10月24日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拍攝的趙家莊村養殖小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新華社蘭州12月6日電 題:尋路南山灘

  新華社記者李傑

  祁連山畔,千裏冰封。迎著寒風,記者來到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趙家莊村,聽聞村裏南山灘上,有個養殖小區蹚出一條致富路:52戶養殖戶戶均收入超過10萬元,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南山灘原本是個戈壁荒灘。過去,沿著雜草間生的崎嶇道路來到這裏,映入眼簾的,是“一川碎石大如鬥,風吹滿地石亂走”的景象。如今,這裏的養殖場房鱗次櫛比,通行道路整齊劃一。

  清晨的寂靜,被湖羊進食聲打破。52歲的徐正文將玉米等輔料混入粉碎的草料中,正沿著食槽緩緩給湖羊喂食。

  問及脫貧致富的經歷,徐正文放下手中的塑膠桶,慢慢低下頭。他18歲時,父親便離世,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他挑起家庭重擔,可家中6畝地,廣種薄收,“吃了沒種子,留了種子沒吃的”。

  苦難更加堅定了徐正文改變命運的想法。

  縣城工地背沙袋出苦力,僅能糊口;買拖拉機運沙,活多時才能攢下些錢;幫企業收購釀酒大麥,市場火爆時收入穩定;種植蘑菇,附加值高但銷路不暢……徐正文闖蕩30多年,發現只有産業穩定,收入才能穩定。

  “過去大家都種地,每人平均2.7畝地,畝均産值500元左右,日子咋能不苦?”村黨總支書記楊永俊説,村裏將近一半地方沒有機井,灌溉很難。2010年前後,村裏下定決心“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推動牛羊養殖、高原夏菜種植、農家樂三大産業同步發展。

  這是10月24日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拍攝的趙家莊村養殖小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在外漂泊的徐正文,看到家鄉的産業穩定了,便返鄉當起“羊倌”。如今,他們一家在南山灘養殖小區裏找到幸福出路,他的年收入有5萬多元,母親安康,妻子賢惠,兒子今年剛剛通過專升本考試……

  “啥價呀,要多少?我牛還小,元月份才能賣,我先幫你問問。”不遠處,傳來村民嚴進有的聲音。60歲的嚴進有不僅是黑牦牛養殖大戶,年收入20多萬元,還是遠近聞名的“消息通”——哪裏牛犢便宜,哪裏牛賣得貴,他都知道。

  隨即,嚴進有便在微信“趙家莊養殖群”裏發布客商採購資訊。過去,嚴進有總在村裏等客商收購,因為賣活牛省事。一次出門銷售,他才發現屠宰賣肉更劃算:活牛賣32元每公斤,屠宰後牛肉賣30元每市斤,一頭300公斤的牛能出340多市斤肉,能多賺不少錢。

  嚴進有發現,價格資訊、進貨及銷售渠道對于産業增收意義重大。家裏的客廳也被他布置成“聚義廳”,供附近養殖戶隨時討論飼料、價格、防疫等情況,共用各自資源資訊。如今,微信群成了新的“聚義廳”。通過資訊共用、協同發展,村裏的牛羊肉遠銷青海、寧夏等省區。

  記者打算離開南山灘時,又遇見大學生“牛倌”黃培旭。他剛從永昌縣城賣牦牛回來。29歲的黃培旭,大學畢業後在西北一家化工廠上班,後來返鄉創業,也在這裏扎下根來。

  起初,周邊人都不太理解,在城裏就業多好,為啥回來?黃培旭説,剛開始自己也不想幹,聽從家人的勸説回到家鄉,幹著幹著就有了興趣,有了用武之地。

  現在,黃培旭不僅自己養牛,還向周邊農戶普及防疫知識。從父母手中接過“接力棒”後,黃培旭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我每年能比父母養牛時多賺3萬多元。”他説。

  夜色漸起,記者離開南山灘,返程路上,思緒萬千:脫貧致富的道路不盡相同,但産業興旺的道路,大致都離不開政府引領鋪就産業路、農戶共建共用資訊路、青年返鄉接力超越路。

  這是10月24日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拍攝的趙家莊村養殖小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這是10月24日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拍攝的趙家莊村養殖小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趙家莊村養殖小區,村民給羊喂草(10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趙家莊村養殖小區,村民給牛準備飼草(10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趙家莊村養殖小區,村民給羊喂草(10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載入更多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初冬時節景如畫
初冬時節景如畫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69112682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