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為民靠民贏百姓口碑 常態長效讓文明常在——濟南南昌廈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綜述
2020-11-10 20:46:3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濟南11月10日電 題:為民靠民贏百姓口碑 常態長效讓文明常在——濟南南昌廈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綜述

  新華社記者王志、閔尊濤、顏之宏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江西省南昌市、福建省廈門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文明城市創建既有“厚度”更有“溫度”,既提升了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又推動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實現文明創建與城市發展共生共長。

  為民靠民惠民 提升市民幸福感

  在濟南千佛山風景名勝區南麓,昔日的濟南魚翅皇宮大酒店等建築已被拆除,近6公里長的佛慧山綠道兩旁綠樹如茵,站在山腳下便可一覽秀美的“一城山色”。

  近年來,濟南市累計拆違拆臨近1億平方米,建綠透綠達478萬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泉城市民生活新常態,贏得了百姓口碑。

  “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創城的核心不是城市,而是市民。”濟南市文明辦副主任李英濤説。

  “以前每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村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南昌市青山湖區塘山鎮青湖村黨委書記助理熊子垚説。作為典型的城中村,因年代久遠、風吹日曬,村民過去搭建的藍色鋼棚漏雨嚴重。

  今年,青湖村開始實施“藍改紅”工程,用紅色環保輕型樹脂瓦代替原來的藍色鋼棚。目前,南昌市已完成147個老舊小區改造,並將用三年對全市1086個老舊小區進行全面改造。

  “文明城市創建容易出現群眾參與率、支持率不高的現象,為此我們構建在職黨員進社區、市民文明巡訪團等制度,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南昌市文明辦創建指導處處長丁凱説。

  濟南歷下區泉城路街道在44條胡同、547個平房院落探索“胡同管家”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街道黨工委書記路文説,通過“未訴先辦、接訴即辦”機制,實現問題限時解決。

  濟南市委宣傳部文明城市創建處處長張偉説,濟南依靠130萬名志願者隊伍,創新設立市民文明行為激勵回饋&&、12345創城熱線等,實現“全民參與、全域創建”,目前受理辦理群眾建議、訴求近700萬件。

  激發城市文明氣質 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在泉城書房濟南高新區雨滴廣場分館,市民正在安靜地享受閱讀時光。目前,濟南市已建成25家泉城書房,均建在城市主幹道、商業街等人流密集的沿街一樓,累計入館人數達103萬餘人次,借還圖書28萬餘冊。

  近年來,濟南市強化價值引領,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比翼齊飛,先後組織500多項群眾性主題活動,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50多年來,我從未想過放棄妻子,活一輩子就要治一輩子。”近日,在南昌市南昌縣幽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好人萬仁亮正和60余名黨員群眾講述自己五十年如一日照顧家人的故事。

  近年來,南昌市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內容,持續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開展“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等活動。目前全市共有25人上榜“中國好人”,21人上榜“江西好人”。

  廈門市委文明辦主任賴朝暉説,廈門積極開展“公共文明示範月”等系列活動,市民參與熱情高漲。僅“潔凈家園”一項活動,過去一年來參與人次超過120萬。

  從“以管促建”到“德法兼治” “智慧化”常態化讓文明常在

  “文明城市創建面臨覆蓋面廣、牽涉面大等挑戰,單靠人力難以有效解決,現代科技手段則為城市治理裝上了‘智慧大腦’。”南昌市文明辦主任陳偉明説。

  南昌市全力推動“城市大腦”建設,構建“大數據+人工智能+文明創建”模式,實現“點位上圖、全點覆蓋、可視化展示”。目前,該系統可利用“天網”探頭對全市1萬多個實地測評點位進行實時監控。

  為解決行人闖紅燈等不文明行為,濟南運用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自動抓拍系統,對行人和騎車人闖紅燈行為抓拍、處罰和曝光,主要路口行人擅自闖紅燈情況大為減少。

  “創城不易,守城更難”。濟南等市促進治理手段從“以管促建”向“德法兼治”轉變,積極完善立法樹立文明導向,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全國文明城市。

  2017年,廈門市&&《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重點治理9項不文明行為,將不文明行為信息與文明單位考核等挂鉤。

  2018年以來,濟南市86部新立地方法規中49部涉及文明城市建設。2018年到2020年,在28個省會、副省級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濟南市連續三年排名第一。

【糾錯】 責任編輯: 詹婧
加載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72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