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記者節特別策劃】山谷裏的記者

2020年11月08日 08:43:44 | 來源:新華網

  2015年,3公斤;2020年,30公斤……這是5年來,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尹以祜所扛拍攝設備重量的變化。圖為航拍尹以祜一行進山拍鳥(10月27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自2015年盈江縣石梯村發展觀鳥産業後,由于工作需要,尹以祜開始了自然生態題材類的新聞報道,並常年前往石梯村進行採訪拍攝。圖為尹以祜(左一)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進山拍攝(10月27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第一次進入石梯村的景象,尹以祜至今仍歷歷在目,那天下著雨,道路泥濘,越野車開到一半後也無法上山了,他們扛著設備徒步1個多小時才到達村口。作為常年外跑的記者,尹以祜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當地還有這麼一個窮困落後的村落。圖為航拍鏡頭下的石梯村(10月28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該從何處著手作石梯村的報道?既然是發展觀鳥産業,那麼石梯村會有哪些鳥類?怎樣才能挖掘出村子的特色亮點?帶著許多疑問,尹以祜反反覆復去石梯村,和村民交流,了解村情,一年下來,尹以祜去石梯村就有數十次。圖為尹以祜在採訪(10月28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2015年五一節期間,盈江縣舉辦了“中國盈江首屆觀鳥節”,並舉行觀鳥比賽,來自各地的數十名觀鳥愛好者們開始把目光聚集到這個中國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抓住這個時機,尹以祜和同事再次來到石梯村,跟隨觀鳥愛好者們去找尋珍稀鳥類。圖為石梯村村民騎摩托車帶領遊客進山(10月27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在又一次前往石梯村採訪的途中,他見到許多遊客扛著各式各樣的“長槍短炮”觀鳥,二十多人在路邊鴉雀無聲,尹以祜也悄悄拿起相機跟拍。圖為尹以祜在鳥類監測點拍攝(10月27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拍攝鳥類也是需要專業知識的。”尹以祜常説起這句話,起初他只是為了做新聞報道而去拍攝一些畫面場景,但隨著對觀鳥産業了解的深入,他開始明白,一張好的珍稀鳥類照片更能夠凸顯出石梯村鳥類資源豐富的亮點。圖為白頰山鷓鴣(10月27日攝)。新華網發(尹以祜 攝)

  于是,尹以祜開始學習關于鳥類的攝影技巧,升級拍攝裝備,並向盈江縣觀鳥協會學習請教,認識不同鳥類品種。圖為尹以祜在整理攝影器材(10月26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自然生態類的題材需要記者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來跟拍記錄,但由于尹以祜還有其他採訪工作任務,因此,他只能抽空去石梯村鳥類監測點蹲守。有一次為了拍攝到雙角犀鳥出巢的影像,尹以祜和其他攝影師在無法通信的村裏待了9天。圖為拍攝到的雙角犀鳥(6月10日攝)。新華網發(尹以祜 攝)

  隨著拍攝鳥類數量的增加,尹以祜對鳥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他驚喜地發現,來石梯村的鳥類從原來的100多種逐漸增多到400余種。而變化還遠不止這些,石梯村的生態環境水準在改變、基礎設施在改善、住宿餐飲接待水準在提高,前來觀鳥的遊客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村民從只會説方言到會講普通話,從不願和人説話到主動聊起村情,溝通能力明顯提高。圖為尹以祜(左三)在採訪村民(10月26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2017年,尹以祜加入到了德宏州自然生態保護志願者服務隊,並利用自身資源,組織邀請對自然生態有濃厚興趣的攝影師、媒體人一起來石梯村拍攝,同時他還整理拍攝到的影像素材,向村民和遊客作展示介紹,希望能讓人們認識鳥類、保護環境、善待自然。圖為鳥導和遊客們在路邊拍鳥(10月26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石梯村被觀鳥人稱為“中國犀鳥谷”。結合犀鳥元素,尹以祜還與同事們制作了微信表情包,並創新報道方式,用短視頻、直播等多種形態,多角度來報道石梯村的變化和亮點。圖為尹以祜在看按照犀鳥形態制作出來的文創産品(10月26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五年來,尹以祜用數百篇報道記錄了石梯村從“貧山村”變為“幸福村”的蛻變過程。圖為尹以祜在整理素材(10月29日攝)。新華網 范芳鈺/文 趙普凡/圖

  尹以祜用鏡頭展現了一個民族村落的發展變化,見證了全村上下積極參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不懈努力,也感受到了盈江縣對于生態保護的決心和信心。圖為航拍鏡頭下的盈江縣城(9月3日攝)。新華網發(尹以祜 攝)

  尹以祜認為,記者應該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者、見證者、參與者和傳播者。一半的時間,記者要深入基層,到老百姓身邊挖掘更多鮮活的素材;另一半時間,記者要利用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用這個時代的話語講好當下的新聞故事。圖為盈江縣一隅(9月1日攝)。新華網發(尹以祜 攝)(完)

【糾錯】 [責任編輯: 丁凝]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48139499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