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在中關村創業的年輕人
2020-08-23 07:58:54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他們有理想、敢擔當,勇于創新、激情涌動,喜歡這裏相容並包的氛圍和環境

  在中關村創業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1))

常樂(左)為客戶介紹公司研發的重點産品。資料圖片

顧竹(左)和同事討論研發項目的進展情況。資料圖片

周而進在討論會上發言。資料圖片

  中關村,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這裏,有90多所大學,在校大學生接近100萬,國家級科研院所400多家,還有兩萬多家高科技企業,是全球創業投資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在這裏,有一批有責任、有理想、富有發展潛質、敢于創新創業的年輕人,他們青春飛揚,激情涌動,努力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曠視研究院員工周而進:

  讓人工智慧成為解決問題的日常工具

  走進位于科學院南路2號的曠視研究院,你可能會和若幹一臉青澀的實習生擦肩而過,他們通常下了課就從清華大學騎共用單車趕過來。

  “我算過時間,差不多15分鐘。”7年前,曠視12號員工周而進也是一名下了課就趕來實習的清華大學學生。初三拿下全國青少年資訊學奧賽金牌、高三獲得國際資訊學奧賽金牌,在不少同學心中,周而進一直很優秀。不過在曠視,周而進説:“身邊總有既比你聰明也比你勤奮的人”。

  周而進大二加入團隊時,曠視剛剛成立一年多,還只是一家做手遊的互聯網企業。如今,曠視擁有近3000名員工,全球有超過10億部手機在使用曠視産品,27歲的周而進也成長為曠視研究院“人臉識別”研發團隊的負責人。

  “你猜猜,人臉五官中哪一點對于人臉識別演算法來説非常重要?”周而進問記者。

  “位置比例?”

  “骨骼比例,具體到五官上,不管你做什麼表情,鼻子的位置都很難動。”周而進介紹説,實習時他開始做人臉關鍵點定位,如眼睛、鼻子、眉毛的位置,當時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做美顏,後來研發出了更多的人臉識別領域的産品。目前,曠視擁有全球規模較大的電腦視覺研究院,開發出的先進演算法為世界上許多尖端的人工智慧應用奠定了基礎。

  早上9點多到達公司,下班時間從不固定,工作之余每天還要閱讀行業內最新的論文,這已經成為了周而進的習慣。如同大多數20多歲的同齡人,每當工作上遇到挑戰,周而進也會感到焦慮,但他喜歡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我會對工作、生活、未來的展望做一個整體規劃,然後做出現階段最好的決策,無論結果好壞我都不會後悔。”他説。

  “我們希望從人工智慧角度深入扎根到行業中,真正為行業創造價值。”周而進介紹,目前在城市物聯網方面,曠視希望從超級應用做到作業系統,有效打破交通、城市管理等各行業應用和社區園區、公共建築等塊空間應用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城市治理和居民生活的雙贏。在周而進的設想中,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像編程一樣普及:“編程已經潤物細無聲般地進入到所有行業,但是人工智慧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希望未來人工智慧可以發展成為人們解決問題的常見工具和手段。”

  從上大學到工作,周而進的生活似乎很少離開中關村。他説:“相容並包的氛圍和環境非常重要,得用優秀的年輕人來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中關村有著極濃厚的創業氛圍,大家都願意在這裏一顯身手。”

  佳格聯合創始人顧竹: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讓農業更智慧

  位處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距離北京大學西南門不到500米,佳格聯合創始人顧竹的辦公室佔據了絕佳的地理位置。

  “對于我們來説,選擇創業的第一個落腳點肯定會放在中關村。”顧竹是個“80後”,從美國學成後回到中國,從研究衛星遙感領域的航太科學家到農業大數據服務提供商,顧竹一直在朝著心中的奮鬥目標而努力。

  記者到達公司後,顧竹首先展示了疫情防控期間他們舉全公司之力、僅用10天時間做出的春耕平臺,在這裏可以實時看到全國各地的耕種、出苗、農資情況,各類數據均可通過佳格的大規模自動化衛星數據分析技術得到。“我在美國所讀的博士學位叫空間科學,其實就是對衛星數據進行分析。簡單來講,我們能通過分析衛星拍攝的一張張影像來得出農作物種在哪裏、種了多少畝以及各個省份分別種了多少等數據。”

  不僅僅是面積測算,基于人工智慧技術,佳格通過將衛星遙感、氣象、物聯網等大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為農業及相關客戶提供了從適宜區規劃、生産周期測算、病蟲害防治、農業金融等農業全産業鏈的數據支援和管理服務。

  在紀錄片《創新中國》中,顧竹曾經説:“真正的大數據存在農民的腦子裏,你不用告訴他明天要下雨,他看一看晚霞就知道明天是要澆水、施肥還是在家睡覺。”隨著城市化水準的提升,農村人口在減少,職業農民在增多,顧竹期待通過把日積月累的中國農業經驗數字化、程式化、具象化,讓進入行業的新人快速了解腳下這片土地,進而把這些農業大數據傳承下去。

  目前,佳格所提供的農業大數據應用已經服務了全國超過3億畝土地,覆蓋國內多個省份,包括了北方主要的糧食産區和南方經濟作物種植園。如今,全球氣候變化為農業生産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盡管天氣預報等資訊唾手可得,但是對于農民來説,比起得知降水概率,他們更希望的是自己的個性化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內蒙古地區農戶和新疆地區農戶、東北地區農戶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懂得他們各自的需求,然後才能知道什麼樣的數據能夠滿足他們。”

  佳格推出的數字農業係統“耘境”,集合了農業大數據獲取、存儲、分析以及可視化模組,通過個人電腦、智能平板或手機,便能實時了解或預測天氣變化以及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及時進行或調整農事安排、農機調配、農藥噴灑等活動。冰雹、大風、幹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會對農業造成巨大損失,對于災害風險的規避至關重要。“耘境”係統含有東亞范圍內50年的農業氣象數據,可預測兩三周內的天氣狀況,空間上的精度達到1公里。

  為了能夠深入了解農民、了解農業,顧竹和團隊不間斷地去往全國各地的田間地頭。“每次聊天時農民們不經意間説的話,對我來説常常是如獲至寶。”顧竹舉了個例子,“有時我會把模型拿過去跟農戶説,這些地方可能有小麥赤霉病,但他也許會立刻告訴我不對。模型出問題很正常,就是要通過跟農民們這樣扎實細致的交流,我們不斷調整模型、優化參數配比,作出越來越準確的預測,真正讓農民們做到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聲智科技聯合創始人常樂:

  通過語音交互打開一個新世界

  從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一路向北約12公里,記者來到了聲智科技位于中關村1號的新辦公室。採訪當天陽光強烈,“85後”的聲智科技聯合創始人常樂近期正在忙著搬家,工作起來風風火火。

  “去7樓。”疫情防控期間,整個園區都用上了聲智推出的智慧電梯,初次來到園區的記者新奇地享受了一次完全“無接觸式”的電梯體驗。常樂介紹説,電梯之所以變得智慧,是因為聲智給機器做好了“耳朵”和“大腦”。“‘耳朵’一定要很靈敏,這樣它才可以進行語音交互,這個過程包括從聲音信號轉化成文本信號,傳到‘中樞大腦’再進行智能分析。”

  在常樂看來,智慧電梯的應用極大地方便了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用戶的日常生活,在疫情防控期間還有效降低了接觸傳播感染風險,助力公共衛生防疫工作。與此同時,智慧電梯監管平臺對電梯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根據電梯運作狀況,及時調整電梯維保項目和周期,實現按需維保,以有效降低電梯發生故障的概率。

  在接觸智慧電梯之前,大眾最熟悉也最易獲得的人工智慧産品中有智能音箱,而目前市面上有七成以上的智能音箱都使用了聲智的技術。“智能音箱打開了公眾認識人工智慧的窗口,但是人工智慧絕不局限于此。音箱只是一塊敲門磚,可以讓大家感知到原來我的生活可以通過語音交互來打開一個新世界。”

  “那麼聲音對于你來説意味著什麼?”記者問。

  “聲音可以讓大家的生活更便利。”常樂笑著説,根據智能家居的相關數據,可以發現智能音箱的使用量最大,而語音關燈是用戶使用最多的一個功能。“大家很喜歡把智能語音交互産品放在臥室,睡覺的時候不用下床就可以關燈。疫情防控期間,智能音箱的出貨量還是呈上升態勢。”

  談到為什麼一直工作在中關村,常樂説:“創始團隊都是中科院聲學所出來的,創業選址肯定在中關村。開始的時候就4個人,一間辦公室,一點點擴大到現在兩百人的規模,中關村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援。”成立4年來,聲智相繼推出了一係列滿足實際場景需求的人工智慧應用技術,包括聲學向量傳感、聲學陣列晶片、聲學結構設計等。“未來的人機交互係統裏,語音聲學一定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目前不少傳統行業的朋友已經在思考如何和聲學進行結合,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常樂説。

  常樂從不掩飾自己的追求:“我們的定位和目標是做中國第三代人工智慧係統。第一代是PC互聯網時代,第二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我相信第三代會是人工智慧交互時代。這是一個國內外同步創新、爭奪科技制高點與重構未來産業的新機遇,我們願意為此不懈奮鬥。” (記者 王昊男 魏 薇)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載入更多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40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