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遠海到河壩:海洋科技走進抗洪救災一線
2020-08-17 16:16:1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廣州8月17日電(記者王攀、荊淮僑)赴南北極、下深海遠洋進行海洋工程勘察、海洋測繪、海洋調查研究,是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南海調查技術中心科研人員的家常便飯。

  今年,在防汛最關鍵的“七下八上”時段,調查中心的專業海洋勘測隊伍組成了抗洪小分隊,在江西上饒、九江等地,完成了四個岸段129公里水下及水上堤壩地形勘測。

  這支由一艘無人艇、三架無人機和六個“海洋人”組成的抗洪小分隊,在抗洪前線奔忙了十個日夜。對于他們而言,雖然大風大浪見得不少,但在陸地水域作業,仍然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我是出發前一個晚上接到任務通知的,留給我們準備的時間不多,只能在路上討論任務分工和作業方案,我們沒有機會慢慢試,只能把所有困難想在前面,爭取下水就能作業。”調查中心科研人員謝安遠説。

  謝安遠的老家在江西吉安,他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災情。“以前認為抗洪就是扛沙袋,沒想到這次能把自己所學用到家鄉最需要的地方。”從廣州奔赴防汛一線,謝安遠和隊友們第一時間上到大堤。

  這一次,謝安遠和隊友們帶去了剛在南海海域完成首次深遠海性能測試的“海洋探測一號”無人艇。但九曲十八彎的河岸線和滔滔洪水,是對無人艇和技術人員的新考驗:由于水位上漲、雨水衝刷、堤壩重築等原因,水下部分的形貌已經發生改變,不能依據原有底圖進行無人艇的測線布設。

  “江水環境比海洋環境更復雜,江面上到處是漁網和漂浮物,水面下是被淹的樹木涼亭,再加上底圖缺失、岸線曲折等,對駕駛技術和‘海洋探測一號’都是非常大的考驗。”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南海調查技術中心海洋環境探測研究室負責人董超説。

  抗洪小分隊決定,人工操控無人艇行進開展水下地形測繪。7月23日下午,“海洋探測一號”無人艇完成了在江水上的首航。科研人員完成了14公里岸堤的巡檢工作,隨即快速制作出岸堤水下三維形貌圖,並判斷存在五處疑似風險點。

  在完成此次支援任務後,抗洪小分隊第二天就返回了廣州。三天後,他們又收到前線的邀請,希望繼續支援江西永修縣部分圩堤段的險情預防和災後重建。

  “我是在第二次協助抗洪任務時加入抗洪隊伍的,這一次增加了無人機拍攝水上部分的影像內容。”王志良是調查中心資深測繪人,他的主要工作是沿著防洪堤壩操作無人機。

  “在這樣的岸線環境裏操作無人機比我們做海岸線測量時難度還要大。”王志良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車輛保障不足,越野車把他放在目的地後,轉身就去執行其他的接送任務,待測的33.5公里測線完全靠徒步。

  沿著大堤布設了連綿8公里長的“龍吸水”搶排內澇水,抽水管把大堤劃成若幹細長的格子,和大堤組合成一只巨型“毛毛蟲”。

  “挺考驗腳力,抽水管是軟管不能踩,只能一邊瞄著天上的飛機一邊踮著腳看準空隙跨過去。”一天時間裏,王志良背著無人機設備箱和18塊備用電池,負重25斤,走完了17公里。

  另一名隊友高琦和王志良一起完成操作無人機測線,目睹被洪水蹂躪的土地,更能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當一位受災村民請求高琦用無人機幫忙看一眼被淹的家時,他讓飛機轉了個彎。

  “那位村民看到自己的房子後自言自語‘房子還在,家還在’時,我一下子理解了‘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這句話。”高琦説。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載入更多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重慶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始校飛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武漢江漢方艙醫院正式關艙拆除
克什克騰風光
克什克騰風光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吉林琿春:邊境村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6377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