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高原綻放笑顏——青海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2020-07-13 16:41:3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寧7月13日電 題:高原綻放笑顏——青海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張子琪

  一大早,藏族老漢代存忠拎上鐵鍬,跨上電動車看林子去了。

  代存忠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近年,他當上了護林員,搞起了養殖業,走上了致富路。僅公益護林崗,就給他帶來每月2800元的收入。

  脫貧攻堅,帶給貧困群眾全新生活,帶來青海高原空前巨變。

  “搬”向幸福生活

  在海西州格爾木市南郊,一排排紅頂白墻民居映入眼簾,寬闊整潔的村道人來車往。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長江源村。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群眾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從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畔,搬遷至420公里外的格爾木南郊移民定居點。

  當地政府開展職業培訓,鼓勵村民進城務工,加上草原獎補等政策,現在長江源村家家都有穩定可觀的收入。

  “過去一年四季都住帳篷,條件艱苦,養牛羊每年每人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40歲的村民鬧布桑周説,搬到長江源村後,各項收入加起來,家裏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自遊牧民定居工程實施以來,海西州共建設34個定居小區,惠及2.6萬人。

  村村通上硬化路,電力保障全覆蓋,人畜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保障……脫貧攻堅讓高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屬于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行路難、用水難、上學難等,多年來是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5社、6社村民的心病。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後,班彥新村太陽能路燈一字排開,房屋錯落有致,塑膠籃球場、休閒廣場、棧道花園一應俱全。

  走進土族老人呂有榮家中,180多平方米的院子敞亮舒心。“以前取暖做飯,都得燒柴、燒煤、燒糞,冒煙嗆人,而今用上了天然氣和抽油煙機。”呂有榮説,現在賺錢門路多了,不愁過不上好日子。

  分享“綠色”紅利

  發展綠色産業,讓青海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雙贏”。

  “過去各家放各家的牛,辛苦忙碌不説,一年下來沒多少收入。”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牧民吉合多説,自從有了合作社,收入每年增長,去年一家5口人分紅7萬多元,是入社前的好幾倍。

  拉格日村是一個純牧業村,過去因産業結構單一、生産經營粗放,造成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嚴重。近年來,這個村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推廣良種繁育和科學高效養殖,實現向“減畜反增收”的現代生態畜牧業轉變。

  創新生態保護機制,轉變生産生活方式,帶來生態環境改善,為鄉村旅遊發展創造了好條件。青海目前已實施鄉村旅遊項目200余個,帶動5萬多貧困戶脫貧增收。

  海西州光熱資源富集,光伏電站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我去年到光伏園區當安裝工,半年賺了6萬多元。”54歲的德令哈市柯魯柯鎮柏樹山新村居民薊玉林説,家裏換上了液晶大彩電,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攜手“舞”向明天

  入夜,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文化廣場上,穿著藏族、回族等民族服飾的群眾圍在一起,跳起藏族特色鍋莊舞。

  “跳鍋莊舞等文化活動,豐富了脫貧致富後的各族群眾精神生活,促進了民族團結。”海北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吉龍説。

  不久前,一場特殊的詩歌分享會在海西州高級中學舉行。

  “彩旗,在高原迎風飄舞;青春,邁著昂揚步伐向我走來……”師生們逐一上場,朗誦校園“詩人”納木措的詩作。

  6歲時的一場意外,使納木措腦部運動神經受損,手腳無法正常活動。憑借不懈努力,依靠手指關節,納木措能在電腦上飛快敲出一首首優美的詩歌,成為學校明星人物。

  納木措就讀的海西州高級中學,是浙江省對口支援海西州的最大單體民生工程,2016年投入使用。

  “大力實施教育扶貧,才能斬斷貧困代際傳遞。”來自浙江溫州的援青校長高瓊林説,學校裏,6名援青教師與本地教師相互配合,創新教育模式,爭取讓不同民族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擁有更好的明天。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623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