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為防災救災留出更多時間差——直擊重慶一線的防汛“哨兵”
2020-07-02 16:29:5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重慶7月2日電  題:為防災救災留出更多時間差——直擊重慶一線的防汛“哨兵”

  新華社記者李松、黎華玲

  主汛期到了,一面鑼、一支口哨被侯芳放在床頭邊上。“遇到下雨,就總睡不踏實。心裏老想著萬一有啥險情,一翻身就能摸到鑼、哨,敲鑼吹哨,衝出去就能給大家報信。”侯芳説。

(防汛抗洪·圖文互動)(1)為防災救災留出更多時間差——直擊重慶一線的防汛“哨兵”

  7月1日,在重慶永川區,地災監測員侯芳走在崎嶇的山道上。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侯芳是重慶永川區勝利路街道永鋼村一名地災監測員。她家附近就有永川最大的一處地災隱患點,叫“古家坳不穩定斜坡”。因為地勢沉降,大石坡上被扯出了七八條裂縫,受威脅的群眾有32戶149人。

  為了提高大夥兒防災意識,前段時間侯芳提著鑼在村裏到處串,組織了一場防災“微演練”。“暴雨天晚上睡淺點,如果聽到我的鑼聲,就要曉得跑出門,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哦。”侯芳逢人就提醒。“要得、要得,我晚上還把自己的耳朵放‘靈光’些,聽得到你敲鑼。”56歲的村民官生學練得也認真。

(防汛抗洪·圖文互動)(3)為防災救災留出更多時間差——直擊重慶一線的防汛“哨兵”

  一次巡查監測結束後,侯芳將鑼、哨和卷尺按照自己的習慣放置在床頭的櫃子上(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農村在家的多是老人,遇到險情,一家一戶打電話,反而耽誤時間。鑼一敲,周圍四鄰聽得見。看著‘老土’,其實效率挺高。”侯芳説。

  最近,永川連降暴雨,砂土被水泡脹了,地災隱患更大,現場監測需要加密。1日,瓢潑大雨從空中傾瀉而下,侯芳換上筒靴,蹚過河溝,翻上地災點上的斜坡,用皮尺貼著地皮一遍遍量裂縫有沒有加寬。“監測數據比較穩定,但還是一點大意不得。”

(防汛抗洪·圖文互動)(2)為防災救災留出更多時間差——直擊重慶一線的防汛“哨兵”

  7月1日,在重慶永川區,地災監測員侯芳走在崎嶇的山道上,進行巡查監測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當了3年多地災監測員,細心的侯芳總結出不少地災監測小竅門。侯芳告訴記者:“在有些粗的裂縫裏,我會塞進一顆小石子,每次過來都要檢查石子位置有沒有變化。如果往下掉了,就表明裂縫又寬了,那得趕緊報告。”

  “在永川60處地災隱患點,每處都有一名像侯芳這樣的基層監測員堅守崗位。再加上地災點駐守地質隊員、片區負責人等,永川建起了四重地災監測網,這些人都是防汛防災的‘哨兵’,為群眾的安全負起責任。”永川區地質地震監測站站長劉代健告訴記者。

  未雨綢繆在“災”前。在永川,像水文站工作人員、河庫河長等,都是一線防汛減災的“哨兵”。

  在永川區臨江河來蘇水文站,流速儀接上電源線、信號線後,被站長鐘睿平穩地送進河裏。在監控室裏,分工配合的工作人員李菲則負責每半小時記錄一次水文數據,每1小時向上報送一次。

(防汛抗洪·圖文互動)(5)為防災救災留出更多時間差——直擊重慶一線的防汛“哨兵”

  7月1日,在永川區臨江河來蘇水文站,站長鐘睿在安裝調試流速儀。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7月1日14時,來蘇站水位為301.4米,流量為3.84立方米/秒,水面渾黃,但“風平浪靜”。“這是臨江河‘溫順'的一面,但它也有狂躁的一面。”鐘睿説,就在幾天前,來蘇站就經歷了建站以來最大洪水,短短2個小時,水位就能上漲兩三米。

  臨江河貫穿永川城區,而來蘇站正是洪水來襲時的預警“前哨”。這個水文站實行24小時值班,隨時報告可能出現的水情、雨情變化。

(防汛抗洪·圖文互動)(4)為防災救災留出更多時間差——直擊重慶一線的防汛“哨兵”

  7月1日,在永川區臨江河來蘇水文站,站長鐘睿站在河邊指揮控制臺的操作員將流速儀放入水中。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如今水文測報基本實現了自動化,平時機器設備能自動記錄、讀取數據。”鐘睿説,但汛期可不一樣,這時還需要工作人員親自上手測報水文情況。與機器數據比對後,為準確預警提供雙保險,為防災救災留出更多的時間差。

+1
【糾錯】 責任編輯: 詹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18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