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風雨淩煙“番仔樓”
2020-05-15 07:48:2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曾氏“番仔樓”。張志堅攝

  一座“番仔樓”,見證了一個家族的海上絲綢史。

  在閩南僑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種集傳統紅磚白墻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特色于一體的洋樓,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家鄉人對漂洋過海到南洋生活的華僑的稱謂,語氣中隱含羨慕和妒忌雙重意味。

  每一幢“番仔樓”都承載著一位母親對漂洋過海兒子的牽挂,一個妻子對在異國他鄉丈夫的守望,一個孩子對父親歸來的期盼,同時也是一個離鄉海外僑胞思鄉念祖、與家鄉親族血緣關係的時代紐帶,見證了一輩“過番”人謀生創業的辛酸歷程。

  這些有異域風情的建築,以新加坡、菲律賓、印尼風格為主,也有英國、德國、日本、美國式的,不僅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海上絲綢記憶,也充分體現了閩南華僑建築的獨具匠心和多國文化的交融合璧,更以其獨特的家族傳承留下了珍貴的“萬國建築博物館”。

  閩南多山少平地,清末至民國國弱民窮,這些“番仔樓”是一些閩南人為生活所迫漂洋過海前往南洋謀生,發達後回鄉所建。其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

  “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因設計師想法各異,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工藝價值高,是閩南僑鄉的一顆顆建築瑰寶。“番仔樓”在閩南泉州、漳州一帶數量及精品甚多。

  許多“番仔樓”不僅建造精美,並且飽含華僑背井離鄉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棟“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生離死別、忍辱負重、白手起家和榮歸故裏的傳奇故事。

  在閩南龍海市角美鎮東美村(今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東美村)古僑村,有座氣勢恢宏、潔白耀眼的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巨型建築——百年華僑豪宅曾氏“番仔樓”,從遠處望去氣如意大利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閩南的“番仔樓”多為獨棟別墅,而曾氏“番仔樓”儼然是個建築群,一派“皇家莊園”的規模。

  這座歷經百余年的曾氏“番仔樓”,依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透露著昔日的輝煌與霸氣。

  走進曾氏“番仔樓”,發現整座樓的建築以閩南人的傳統習慣坐南向北,成三橫三縱“凹”字形布局,主次分開、錯落有致。整座建築雕梁畫棟,門房、窗戶、房梁上布滿各種精美的石雕、木雕圖案,呈典型的閩南風格。

  據居住在此的曾氏後人介紹,房主曾振源于19世紀中期,只身遠渡新加坡,開始在南洋謀生。從在貨棧當學徒幹起,秉承閩南人吃苦耐勞、忠厚誠實、聰明睿智的傳統,很受老板喜歡,慢慢幫老板打理生意,直至自己進入商行。

  據説有一年颱風季節,暹羅、安南等地要高價進一批貨物,無人敢出海,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他雖然對颱風心生敬畏,卻也看到了商機。或許是老天憐人,此次出海化險為夷、安全而歸,也為他拿到了用命換來的第一桶金。

  此後,曾振源用掙到的錢開了間貨店,取名“豐源貨棧”,從此走上自己的經商之路。經過十多年的商海馳騁,生意逐漸涉及貿易、航運、典當等行業,並在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緬甸以及廈門、廣州設有分號,逐漸成為閩南的巨商望族。

  發跡後的曾振源為了實現衣錦還鄉“起大厝”的夙願,于1903年回鄉蓋起了現在這座“番仔樓”,前後歷時十四年建成,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27平方米,大小房間120余間,單修造工錢就耗費白銀二十多萬兩。

  樓分為上下兩層,主墻為白色格調,歐式壁面、浮雕花鳥錯落有致;外墻裝飾為英式風格,雖歷百年,色彩仍然鮮艷,據説所用的花瓷磚乃是英國制造,由南洋專船運回。樓頂紅磚黛瓦兩側,壁爐的煙囪、鐘樓相互輝映,洋溢著濃烈的異國風情。

  此樓另一奇觀是地下排水用水係統,由于閩南每年春節過後都是“陰雨連三月”的梅雨季節,此樓構建時在大樓的石板通道下面設有三縱三橫的排水溝,無論下多大的雨,都不會出現積水現象。後花園置有風力抽水機房、木風輪帶動機器把水提上樓頂水塔,再通過管道,通向各座建築,百年前農村有自來水設施,可謂鳳毛麟角,這樣巧具心思的設計令人驚嘆不已!

  歷經世事變遷,如今這些散落在閩南農村各個角落的“番仔樓”大都保存完好,也有的因後裔僑居海外、無力修繕而殘破不堪。這些在風雨飄搖的年代留下的中西合璧建築物,是值得好好珍惜保護的“文化遺産”。(林建武)

+1
【糾錯】 責任編輯: 黃浩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壯美景色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中國國家圖書館恢復開放
北京:抗疫一線護士的一天
北京:抗疫一線護士的一天
遠眺來古冰川
遠眺來古冰川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8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