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糧農種田不“下田”——秋收看糧食生産之變
2019-11-30 10:25:0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南昌11月30日電(記者范帆 姚子雲)眼下南方晚稻已經陸續收割結束,江西省吉水縣楓江鎮的種糧大戶肖有發的390畝晚稻喜獲豐收,和過去相比,他今年感覺種田變得輕松了。

  變化來自他和當地一家提供社會化服務公司的合作,通過簽訂種植訂單合同,插秧、病蟲防治等種植環節都交給公司托管,由公司提供全流程的機械化服務。“現在種田都可以不用‘下田'了,我只要負責流轉土地和田間放水,剩下的所有環節都可以交給社會化服務公司去做。”肖有發告訴記者。

  “過去插秧要彎著腰,現在是工廠化育秧後用機器插秧;過去打藥要人工,現在無人機一飛就一大片,灑得更均勻;過去收割要用鐮刀,現在農用卡車直接開到田埂旁邊,等著收割機將新割的稻谷裝車進倉。”肖有發掰著手指頭向記者講述著種田各個環節發生的變化,現在他只要向公司交一些服務費,就能把農活交給機械設備去做。

  隨著農業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的普及推廣,糧食生産的效率大幅提升。企業通過科學化種田、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服務,以統一的標準進行施肥、打藥、收割等,降低各個種植環節的成本,釋放規模化生産和服務的潛力。

  不僅如此,企業還能通過整合資源構建平臺,以資訊共用和農機共用的理念,調動社會各類的農機資源,有閒置農機的農戶可以“接單”拓寬增收途徑,有農機需求的糧農則可以就近購買社會化服務。

  江西省吉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葉太表示,社會化服務在田間地頭日益普及,不僅改變了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種植模式,還帶動了糧農增産增收,通過盤活農機資源,形成成熟的互助機制後,有助于培養現代農業經營意識,幫助糧農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生産。

+1
【糾錯】 責任編輯: 詹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巴黎:香街點燈
巴黎:香街點燈
第二屆紐約花燈遊園會開幕
第二屆紐約花燈遊園會開幕
川藏線上的美麗風景
川藏線上的美麗風景
神奇“不凍河”
神奇“不凍河”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29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