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位澎湖青年的故鄉情懷
2019-11-25 15:59:3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臺北11月25日電(記者彭培根、趙博)《外婆的澎湖灣》首登大陸春晚舞臺時,曾佛賜還是個少年,常與玩伴在澎湖西嶼燈塔下眺望海上落日。夕陽西下,那邊是大陸。

  曾佛賜在燈塔宿舍長大,初中畢業後離開澎湖到臺灣本島讀書、當兵、工作。這種經歷是大多數澎湖青年的“標配”。2003年,因要照顧生病家人,他重返故鄉,後來由于社交媒體出現而“意外”成了一名澎湖故事講述者。

  “故鄉就是你心在的地方。”曾佛賜説。他如今在臉書上運營名叫“西嶼·咱厝”的主頁,用相機記錄家鄉的阿公阿嬤、美食村俗、大小活動,已有近14000位“粉絲”。主頁每條帖子基本都有幾百個點讚和幾十條評論,成了許多出外打拼西嶼人“望鄉”的窗口。

  “看到好多熟悉故鄉人……真親切!”“懷念以前跟著媽媽去廟口!”“感謝您讓在外遊子能了解故鄉動態”……在一條記錄西嶼“輪普”習俗的帖子下,許多網友留言。“輪普”是指農歷七月中元節期間,西嶼各村都會舉辦普渡祭儀,村人齊聚廟口,搶拾餅錢以求平安。

  “這些習俗在很多地方漸漸消失,我想通過鏡頭將它保留下來。”曾佛賜説,“西嶼外流人口多,尤其年輕人,但無論到哪裏,他們都關心著家鄉。”2011年到2012年間,他參與當地一個社區營造計劃,拍了“銀發族”舞蹈活動短片,還獲了獎。那時起,他發現家鄉確有很多值得記錄與分享的人和事。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在澎湖興起,曾佛賜工作之余開始嘗試這個新鮮事物。“我們可能是澎湖第一個在網上發‘粉絲專頁’的。”他説,最初發的內容是風景,逐漸開始記錄民俗活動,後來再聚焦當地人的故事。自己沒受過專業攝影訓練,但越來越得心應手,主頁內容不斷充實,而且堅持不要太多商業元素參與其中。

  在自己採集的故鄉人與事中,曾佛賜印象最深的是80多歲老人種鳳梨的故事。“鳳梨成長期要一年半,阿公83歲時,鳳梨成熟了,但賣不出去,他也沒有渠道,就是憑一股傻勁種。我覺得自己和這位阿公很像。”曾佛賜説,自己在主頁上分享阿公和他果園的照片,號召網友採摘購買,成功幫老人解決了“鳳梨之困”。

  曾佛賜在經營主頁過程中也得到了許多支援和幫助。2011年剛開始時,他就想買單眼相機,2014年在主頁上發起了一場募捐。“當時有30多個鄉親匯款給我,最多有5000塊(新臺幣),最少也有200塊。他們幾乎都是在外工作的澎湖人。”曾佛賜説,他非常感動,也格外珍視通過鄉情搭建起來的這份信任。

  這臺相機成了曾佛賜成立攝影工作室的主力設備。作為攝影迷,他也很想到大陸旅遊,最想去雲南大理。還有朋友邀他去西藏拍攝,曾佛賜一直記得這件事。

  有媒體稱曾佛賜是澎湖西嶼的“在地記者”。展望未來,他打算繼續將這個“記者”當下去,還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經營這份事業。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巴黎:香街點燈
巴黎:香街點燈
第二屆紐約花燈遊園會開幕
第二屆紐約花燈遊園會開幕
川藏線上的美麗風景
川藏線上的美麗風景
神奇“不凍河”
神奇“不凍河”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527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