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黃土地裏刨出“金疙瘩”——一個山區縣的紅薯“扶貧經”
2019-11-09 09:41:5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石家莊11月9日電 題:黃土地裏刨出“金疙瘩”——一個山區縣的紅薯“扶貧經”

  新華社記者杜一方、楊知潤

  夕陽斜照下,幾把镢頭輪番揮舞,一個個粉嫩的紅薯從黃土地裏探出“腦袋”來,緊接著被擦拭、入袋、裝車……眼下正值紅薯收獲時節,在革命老區河北涉縣莊上村的農田裏,這種繁忙的景象隨處可見。

  “我們的紅薯個兒大、粉芡多,關鍵是收購有保障。我今年種了半畝多,少説也能賣個2000多塊。原來種些玉米,刨去成本一年就掙幾百塊。”沒想到種了一輩子的黃土地裏能刨出“金疙瘩”,年過六旬的莊上村貧困戶劉海元喜上眉梢,這得益于當地的“紅薯經濟”發展模式。

  涉縣是位于太行山腹地的一個全山區縣,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長期以來,紅薯是當地村民的主要食材,但受限于小農思想和經濟産業發展程度,紅薯種植基本上以家庭為單位,加上品種老化,農戶往往只是自給自足。

  涉縣扶貧辦主任楊國旺説,截至2019年年初,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24戶15214人,未脫貧貧困村30個,未脫貧人口2285戶4478人。

  近年來,涉縣把紅薯産業作為扶貧主導産業,通過打造特色紅薯小鎮、建設紅薯産品深加工企業、開展免費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發展“紅薯經濟”。

  “紅薯種植方便,技術條件低,平均畝産能達到4000斤以上。去年我們在水溢河村流轉土地50多畝,搞林果和紅薯間作,當年收益15萬多。”涉縣供銷合作社主任張永剛説,正是這次經歷讓他萌生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想法。

  目前,涉縣正在探索“公司+合作社+鄉村+農戶”模式,由政府引導農戶大面積種植紅薯,並按照每人平均500株的標準優先免費為貧困戶提供優質薯苗,同時簽訂種植協議。按照協議規定,合作社為農戶供苗、技術指導服務,並按照最低每斤0.5元的標準進行收購,為農戶解決後顧之憂。

  紅薯種植形成的規模效應為建設深加工企業提供了保障,昔日“土裏土氣”的紅薯搖身一變成了高附加值産品。“今年供銷合作社引進了一家規模較大的紅薯深加工企業。除了淀粉加工,這家扶貧産業龍頭企業陸續增添了薯條、粉條粉絲、寵物食品等多條深加工生産線,産業鏈的延長進一步提高了經濟效益。”張永剛説。

  據涉縣扶貧辦統計,目前涉縣紅薯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年産值達5000多萬元。截至今年9月,紅薯産業共投入資金2387萬元,主要用于薯苗供應、到戶補助、紅薯加工等項目,帶動貧困戶4000多戶。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多彩秋色“繪”泉城
多彩秋色“繪”泉城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挪威:絢爛北極光
挪威:絢爛北極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521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