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為近14億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夯實我國糧食安全根基
2019-08-14 20:35:3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 題:為近14億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夯實我國糧食安全根基

  新華社記者胡璐、王建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裏話豐收。近日,行走在東北黑土地,水稻已進入拔節孕穗期,玉米也已長到一人多高。不少農戶田裏水稻長勢較好,期待迎來豐收年。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産不斷邁上新臺階,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綜合生産能力也穩步提升。在這背後,不斷完善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為近14億人的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完善生産經營方式解決“誰種地”問題

  黑龍江省孫吳縣沿江滿族達斡爾族鄉大樺樹林子村,種了30年地的農民吳德顯頗有感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家庭承包經營的模式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但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分散經營的劣勢開始凸顯。2006年,他在當地率先建起樺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從最初的15戶村民、70萬元資産,發展到固定資産近億元,200多戶村民帶地入社,規模經營面積近10萬畝,糧食生産連年豐收。

  吳德顯的經歷是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的一個縮影。多年來,隨著種糧效益低,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以及現代農業生産中不斷引入新技術和新理念等,“誰種地”“怎麼種地”成為影響糧食安全的重要問題。

  對此,我國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係。

  截至2018年底,全國納入農業農村部門家庭農場名錄的家庭農場達到近60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21.1萬家。在加大力度扶持規模化經營主體的同時,我國不斷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逐步建立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全國開展農業生産托管服務的組織數量達到37萬個。

  推動農村改革激發穩糧動力

  近日,遼寧省正在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回頭看”,全面排查證書未發放到戶、暫緩確權、漏人漏地等問題。要求各地用好改革成果,最大限度釋放農村土地紅利,通過堅持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促進全省農村承包土地規模經營。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圍繞促進糧食生産和提高種糧農民收益,在不斷推進農村改革中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嘗試。主要包括三方面:

  ——以土地為核心的經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這是農村經營管理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産量的第一次大飛躍。1984至1998年實行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後中央明確再延長30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這是農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創新,豐富了我國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內涵。

  ——以價格為核心的流通體制改革。從公私合營到統購統銷,從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到放開集貿市場經營,從“雙軌制”運作到加快農産品流通體制改革,我國的農産品流通體制改革最終引入了市場機制。特別是2004年以來,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推動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收儲制度改革,探索“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在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同時,更好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

  ——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014年中央明確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截至2018年底,共有2838個縣(市、區)和開發區開展了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把14.8億畝承包地確權給了2億多農戶。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5.39億畝。

  加減乘法推動強農惠農

  在中國農業博物館,河北靈壽縣農民王三妮制作的“告別田賦鼎”記錄了一個延續2600多年制度的終結。2005年12月29日,中央向全國農民宣布取消農業稅,結束了2600余年來農民種地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説,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産,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共發布21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係。財政支農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到2018年達到1萬億元以上。通過做好減法、加法、乘法,持續強化惠農政策保護積極性。

  “減法”方面,從2009年開始,我國逐步取消了主産區糧食風險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為主産區減輕負擔近300億元。

  “加法”方面,建立農民種糧補貼制度,相繼出臺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貼政策。推進“三補合一”,建立農業支援保護補貼政策,支援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實施産糧大縣獎勵政策,獎勵資金規模由2005年的5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28億元。

  “乘法”方面,充分發揮價格的杠桿作用,堅持並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不斷完善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葵花綻放秋成景
葵花綻放秋成景
克羅地亞迎來高溫天氣
克羅地亞迎來高溫天氣
生態中國·七彩雲南四時春
生態中國·七彩雲南四時春
古堡前的愛丁堡國際軍樂節
古堡前的愛丁堡國際軍樂節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26112487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