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4月8日電 題:香港文化界人士共話構建人文灣區
新華社記者王旭 王欣 丁梓懿
春到嶺南,連綿的春雨浸潤田野,催發勃勃生機。猶如春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發布,在香港催生無數憧憬,文化界人士對綱要中提出的共建人文灣區尤為關心。
凝聚人心,人文是最好的紐帶
一襲白衣,身旁是一幅色彩狂野的畫作——楊素珊很喜歡這幅照片,這是她在北京開畫展的留影。
這位曾在海外學習多年的香港藝術家,對北京的藝術氛圍極為欣賞,她所策劃的藝術聯展“生息”就是從北京開始的。“藝術是人文修養的必經之路,我很期待將來的大灣區人文氣息濃厚,和北京一樣吸引眾多各地藝術家。”
楊素珊對綱要中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很讚同:“大灣區需要教育、文化、藝術等精神層面發展的支撐。無論未來大灣區創新科技的發展,還是文化創意産業、娛樂産業、旅游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全社會走向高素質、高包容性、高教育層次。”
綱要中關於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的論述更引發了香港文化人的共鳴。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認為,共建人文灣區可促進香港與內地人心的融合,政治、經濟上的隔閡需要文化去包容。“嶺南文化有獨特的魅力,可以多考慮從嶺南文化做文章,加強粵港兩地文化聯合,消除隔閡。”
集聚人才,人文環境是最佳吸引力
“灣趣APP——大灣區趣人、趣事、趣地方”——這是香港一個法律博士和一個計算機博士碰撞出的人工智能創業項目。但令創始人陳曉鋒始料不及的是,他的項目在香港找不到落地的地方。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深圳不僅立即批准他們的公司入駐,而且提供了300萬人民幣的項目啟動資金。“無論是創業氛圍、創業激情,還是政府對創業的支持,在大灣區內,深圳無與倫比。”
讚嘆之餘,陳曉鋒卻直言“每天睡覺我還是要回香港”,儘管他在香港城市大學附近的住所極為狹小。
創業在深圳,生活卻願在香港,這背後是兩地人文環境習慣的不同。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在舊金山灣區生活多年,對什麼環境能夠吸引高端國際人才有特別的感受:“不是只靠投資、各種投資基金,是靠文化——是那樣一種讓領軍人物來了就不想走的氛圍。”
在他看來,科技領軍人物需要的不僅是硬體,更有精神上的需求。
香港城市大學高級講師錢華則非常希望大灣區內各城市都能夠發展自己的特色,成為“有獨特故事的城市”:“沒有品牌故事的城市,就像個空虛的殼子。大灣區的城市應通過不同定位,走出各城市品牌建立之路。通過文化脈絡、生活風格、産業發展、城市景觀,從無形到有形,逐步建立品牌識別度,構建起城市的獨特意象。”
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黃炳逢説,大灣區各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印記,防止千城一面,就要設立清晰但預留充分空間的人文政策指引,放手讓民間參與人文精神的建設,以盡可能寬鬆、包容的態度,讓真正幹實事的個人、組織和政府機構以多元化的形式去推行。
匯聚東西,塑造灣區人文精神
在香港西九龍離高鐵站不遠的地方,有一棟外形流暢的銀灰色建築,其大門仿若一張巨大的舞&帷幕。這座新建的香港戲曲中心正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戲曲聖地。
熱愛崑曲的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期盼著5月份江蘇崑曲劇團來港演出。但談起戲曲,她言談中卻有止不住的悵惘:“懂得欣賞的都是我們這些老一輩了。現在香港每年中學畢業近6萬人,修中國歷史的只有約6000人,很多孩子都沒有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綱要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葉劉淑儀極表讚同:“作為老一輩,我們責無旁貸。”
錢華建議建設人文灣區多從歷史教育入手:“香港年輕人的祖輩多是從廣東鄉下走出來的,但他們已不了解來時的路。嶺南文化內涵豐富,在全球化語境下,只有把傳承和創新結合,才能發展新的人文精神。”
鄭培凱更重視大灣區匯聚東西文化的優勢:“廣州、香港接觸西方文化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接觸西方較多也更深入,大灣區要多考慮把西方現代化的東西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帶動大家一起變好。”
綱要中提出,要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這種塑造來源於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更需要粵港澳三地有志之士去扎紮實實地行動。
目前,不少團體已經開始行動。2018年12月,廣州市美協聯合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美術團體和深圳、東莞等8個城市的美協,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美術聯盟成立籌備會”。
楊素珊已經在計劃了,她不僅要把“生息”展覽推展到廣州、深圳,更主要的,是她有新的想法、新的創作主題——土壤。“大灣區會是全新的藝術成長土壤。我要以土壤為主題,設計新展覽,把它推廣到大灣區各城市去。”她説。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