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即胡楊,沙漠戍卒”——記火箭軍某部一級軍士長盛德華
2018-11-28 16:45:5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題:“我即胡楊,沙漠戍卒”——記火箭軍某部一級軍士長盛德華

  張選傑、李兵峰、譚虎彪

  冬晨朝陽下,風沙浮塵中,一棵如同雕塑般的胡楊樹旁,一名高個士官,帶領幾名戰士站立一排,與沙漠、胡楊融為一體。

  這名士官是火箭軍某部一級軍士長盛德華。他所駐守的哨所,地處“無人區”。這裏風沙四季不斷,酷暑季節,地表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冬天則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百裏無人區、風吹石頭跑”,是這裏的真實寫照。

  “我即胡楊,沙漠戍卒。” 談起在戈壁沙漠裏堅守的14年,盛德華説。2004年5月,所在部隊調整改革,他主動從自然環境、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調到現在這個崗位,從事試驗訓練啞彈挖排工作。

  沙漠扎根,絕非易事。既要像胡楊樹一樣抗幹旱、禦風沙、耐鹽鹼,更要有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

  報到的第二天,他就接到執行任務的命令。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一邊是沒水、沒電、沒營房,一邊是一陣接著一陣的沙塵暴。白天,在漫天飛沙中,他堅持帶著戰士們抓緊完成任務;晚上,他們忍凍住在帳篷裏,等早上起床時,嘴裏、頭上、被子上滿是沙子。

  談及這些事,盛德華指著躺臥在哨所門口的軍犬,還有幾只小狗,笑著説:“戈壁沙漠孤單寂寞,他們在這裏陪伴著我們,成了我們的親密戰友。”

  以前,在這裏看到一點綠色,是極為奢侈的事情。為此,盛德華帶著戰士們在戈壁沙漠裏種樹。有人探親回家,他就請人家歸隊時帶點樹苗,可是試種了很多次都失敗了。有時小樹剛成活,就被一場沙塵暴給卷走了。

  “每年成活的寥寥無幾,不過好歹也讓這裏有了一片綠洲。”看著哨所邊種活的一千多棵樹,盛德華説:“這些樹太金貴了,我回老家探親都惦記它們。”

  “天天在‘炸藥桶’邊生活工作,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某部高級工程師李慧一直在試驗訓練啞彈挖排一線,從事指揮和技術把關工作,他説,“啞彈挖排操作要求是‘不觸摸、不擾動、不拆卸’,這個在條件復雜的戈壁沙漠中,沒有過硬技能不可能做到。”

  在操作號手訓練場上,盛德華鑽進只有個小觀察窗戶的排爆挖掘機操作室,不一會兒就見龐然大物般的機械臂,如同長在他身上一樣靈活,前伸多長、下挖多深,幾乎不差絲毫,沒過多久就把“目標物”安全地挖掘出來。

  “他這樣的好兵,是我們部隊能打勝仗的重要基礎。”看著一頭汗水走出操作室的盛德華,某部政委李永鋒説,“他肯吃苦、愛鑽研,不僅精通我們所有的大小機械操作,還總結出《啞彈排除操作指南》,成為所在專業的‘教科書’。”

  盛德華長得高高壯壯,卻心細如發。一天,走在機械倉庫裏,他看到地上有顆螺絲釘,拾起來一看説:“這是哪兒掉下來的,必須找到源頭,否則容易出現安全隱患。”他帶領戰士們摸排大半天,發現是一扇鐵門掉下來的,補上之後才罷休。

  這些年,盛德華參與近百次武器裝備試驗檢驗任務,數十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卻從不言苦、從不言退,為火箭軍戰鬥力生成作出突出貢獻,先後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榮立一等功,被原第二炮兵授予“忠誠使命的高原火箭兵”榮譽稱號。

  就在前不久,他奉命跨區執行任務,駕駛長達20多米的裝備,公路機動近2000公里,快速完成任務後又安全返回,裝備、人員絲毫沒有受損。

  黃昏中,夕陽照耀,盛德華站在胡楊樹旁,在戈壁沙漠中留下斜長的影子,也鐫刻出一幅美麗畫卷。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冬日美
冬日美
北京延慶:冬日養護古長城
北京延慶:冬日養護古長城
廣西柳州官塘大橋建成通車
廣西柳州官塘大橋建成通車
從禿山到青山的蝶變——廣西石漠化治理10年再現發展生機
從禿山到青山的蝶變——廣西石漠化治理10年再現發展生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1112378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