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第五屆中國秧歌節“尋根”現象調查
2018-09-22 17:41:5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青島9月22日電 題: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第五屆中國秧歌節“尋根”現象調查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徐冰

  正在山東膠州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秧歌節,不僅吸引了山東、安徽、遼寧的民間藝術團,還吸引了北京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和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的專業民族民間舞人士參加。他們不是來展現精湛的專業技藝,而是來尋找漢族舞蹈“根脈”,從原生態民間舞中汲取營養與能量。

  “學院派”致敬“草根派”

  在第五屆中國秧歌節開幕式上,膠州民間秧歌團隊奉上了《扭花扇》《秧歌鄉的孩子們》等原汁原味的膠州秧歌表演,讓到場的民族民間舞專家讚不絕口。

  “到了膠州秧歌之鄉,看了原汁原味的膠州秧歌,真是感覺到中國民間秧歌博大精深、精彩紛呈、氣勢宏大、技藝精湛,令人震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原院長蘇自紅説。

  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周蓓此次帶她編導的作品《母親的麥田》來秧歌節展演。她説,秧歌等原生態民間舞是珍貴的民族文化,是“活化石”。《母親的麥田》表達的是一種大愛、大情懷,編舞手法是寫意,但動作語匯卻是傳統的,實際上就是秧歌。

  “學生很難接觸到原生態民間舞來源的生活場景,這次來就是讓學生深層次感受舞蹈動作背後的真實情感。”周蓓説。

  上海戲劇學院青年舞團演員張詩羽表示,這次來就是扎進孕育民族民間舞的“泥土”中,用這方“泥土”滋養舞臺舞蹈。“這裏是我們舞蹈的‘根’,我們離不開這個‘根’。”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係大四學生王雪柔帶來獨舞《孤月杳然》,她説:“我嘗試用民間舞蹈語言,來表達現代人情感。”這位年輕舞者説,現場觀摩膠州秧歌,她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審美方式。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羅斌説,“膠州秧歌有濃厚的泥土氣息,象徵著我們的‘根’,不僅代表過去,更蘊含著一種向往。”

  “我們一扭秧歌就高興”

  秧歌節期間,一群膠州小朋友表演的《秧歌鄉的孩子們》博得滿堂彩。不僅演出精彩,更令人欣慰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膠州秧歌後繼有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膠州秧歌傳承人吳英民的外孫女就是小演員之一。“俺外孫女在今年6月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燈光焰火藝術表演上,和小夥伴們一起展示了膠州秧歌的魅力。”吳英民自豪地説。

  膠州秧歌發源于300多年前,與商河鼓子、海陽秧歌並稱山東三大秧歌,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膠州大秧歌以“三彎九動十八態”為特點,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稱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活化石”。

  膠州市歷史文化研究與發展學會會長劉才棟説,秧歌,顧名思義是“插秧之歌”,是一種源于民間勞動的藝術形式,是勞動者真情實感的一種表達方式。現在膠州的田間地頭上,活躍著1000多支秧歌隊。

  “我們一扭秧歌就高興,村裏一些老太太在路上走著走著就能扭起來。”膠州秧歌第六代傳人李在會説。

  勿對原生態民間舞“指手畫腳”

  專家指出,現在一些專業舞蹈人士試圖改編秧歌等原生態民間舞,想要更“美”、更“時尚”或更“有賣點”,這萬萬要不得。

  “原生態民間舞呈現的是一種精神,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活字典’,我們只能搶救、挖掘和保護,真諦的東西不能改。”山東省舞蹈家協會負責人李建國説。

  張詩羽説,這次看到膠州秧歌中有不少重復的動作,看似簡單重復,但重復當中蘊含著不同的情感和意境,簡單中蘊含著不簡單,有更深的東西值得挖掘,而不是覺得簡單重復就去改變它。

  周蓓表示,舞蹈有不同的層次,秧歌等原生態民間舞蹈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力,可以自己很好地保存和發展下來,不要干涉,鼓勵和支援就好。

  專家指出,以膠州秧歌為例,原生態民間舞有一種內心情感與傳統文化相通的特殊氣質和韻味,若橫加幹擾,這些氣質和韻味則全無。而從原生態民間舞發展舞臺上呈現的舞蹈藝術則是另一回事,這是將原生態民間舞作為素材來用,應該大力鼓勵創新。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浙江省博物館舉辦“中秋閱餅大會”
浙江省博物館舉辦“中秋閱餅大會”
西藏:煥然一新的獅泉河鎮
西藏:煥然一新的獅泉河鎮
安徽淮南:豆腐盛宴
安徽淮南:豆腐盛宴
“稻客”父子的豐收季
“稻客”父子的豐收季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611234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