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專門設置“守松人”崗位 迎客松樹齡千年依然挺拔
2018-09-15 07:28:13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峭壁上頑強生長的黃山迎客松。資料圖片

  安徽黃山風景區玉屏樓前,雲海層疊,翻騰出千變萬化,怪石林立,展現著千姿百態。而最壯觀的,還是那一株株頑強向上的黃山松,它們扎根巨岩裂隙,或獨立巔峰,或倒懸絕壁,讓過往的遊客們紛紛慨嘆:“‘黃山之美始于松’,名不虛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那樹齡千年的迎客松了。只見它立于玉屏峰峭壁的青獅石旁,雋秀飄逸,葳蕤挺拔。近前端詳,迎客松雖飽經風霜,卻枝幹遒勁,鬱鬱蒼蒼,樹冠如幡似蓋,一方的側枝橫空斜出,好似展臂迎客一般。

  黃山迎客松樹高10.2米,樹圍2.16米,兩只巨臂斜出9.6米,樹齡在1000年左右,為特級保護的古樹名木,並于1990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蜚聲中外。景區管理人員葛旭芳介紹,1959年,巨幅鐵畫《迎客松》被懸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1994年,國畫《迎客松》被懸挂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迎客松”前與外國客人合影留念。

  葛旭芳表示,在很多人看來,迎客松于懸崖邊破石而出,千百年來迎霜鬥雪,蔚然成長,是中國人堅忍頑強、奮力拼搏的一個象徵。與此同時,它熱情地張開手臂,每日揮手迎接八方來客,是中國人熱情好客、愛好和平的一個寫照。

  為守護好迎客松,1981年起,景區專門設置了“守松人”崗位,24小時專人守護。如今,第十九任守松人胡曉春已經在這裏守護了8個年頭。除了人力投入,還有不少先進設備日夜保護著古樹,迎客松的四周配備了區域小型氣象觀測站、紅外線防侵入報警係統等高科技設備。

  白天,每隔兩個小時,胡曉春都要進行一次例行檢查,根據氣象站傳回的數據,查看溫度、濕度、風力、氣壓等環境資訊,記錄松針、梢頭、冠頂、冠幅的細微變化。夜間,石猴、松鼠不小心闖入迎客松附近區域,紅外監控都會拉響警報,提醒他起床查看情況。

  “防止小動物等進入,是為了避免松鼠啃皮、石猴磨皮等可能對迎客松造成的傷害。記錄松針、梢頭等細微變化,是為了對迎客松的生長情況進行對比、監測。”胡曉春説著,拿出一本本迎客松日志,上面詳細記錄著每年迎客松的生長情況。

  “別小看這幾本冊子,它們相當于迎客松的體檢報告。”胡曉春介紹,每年,景區會對迎客松進行兩三次專家會診,林學、力學、昆蟲學、土壤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會詳細分析、對比不同年份的報告,通過對照觀測數值,判斷迎客松樹體生長的動態變化,並對症下藥。

  十幾年來,一次次專家會診、研判,使迎客松的保護措施越來越完善。樹的周邊鋪設了玻璃纖維格柵板,增加了根部透氣性,建起了防雷係統;地表及周邊採用雨布、麻袋等物品進行鋪墊、覆蓋,有效防止了根部積水、水土流失;在側枝幹下安裝新型的彈性支撐桿,防止大風雨雪天氣造成枝條折斷……

  此外,還有一支應急保護隊伍隨時待命。今年年初,黃山風景區遭遇了持續一周的雨雪冰凍天氣,樹枝上結起十幾釐米到三十幾釐米長的冰挂。景區組建起22人的保護小組,白班夜班輪流對迎客松進行24小時全方位保護:除冰抖雪,監測氣象變化,對可能出現斷裂的各個“手臂枝”加裝支撐桿件,個別枝條採取順風向應急拉纖,進行牽拉限位固定……

  “雖然每年都會遭遇惡劣天氣,但好在預案詳細,行動及時,十幾年來,迎客松的保護沒有出一點差池。”胡曉春説。

  如今,在全方位的保護下,千年迎客松依然蒼翠挺拔,神採奕奕。樹下,一撥撥遊客絡繹不絕,人們陶醉在這遠山如黛、雲海翻騰的美景之中。(孫 振)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郝多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世界第二例人工飼養繁殖成活 武漢小江豚慶生100天
世界第二例人工飼養繁殖成活 武漢小江豚慶生100天
中國扶貧的西海固答卷——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脫貧攻堅篇
中國扶貧的西海固答卷——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脫貧攻堅篇
梯田秋裳
梯田秋裳
蠶農陳東日:我的夢想是彩色的
蠶農陳東日:我的夢想是彩色的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1112343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