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河北內丘:石頭縫里長出石榴花
2018-08-20 17:49:4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石家莊8月20日電(記者徐步雲 楊知潤)石塊組成的山丘,經過暴風雨的“洗禮”後,上山的道路混雜著碎石與軟泥,崎嶇而狹窄。在河北省內丘縣五郭店鄉東磁窯溝村,這樣的荒山有1500多畝。照村黨支部書記劉金玉的説法,自打有記憶以來,這裏祖祖輩輩啥也種不了。

  然而,這個在村裏人眼裏不可能有生機的亂石崗,現在卻變得鬱鬱蔥蔥起來。快到山頂的時候,一片綠意盎然的石榴林映入眼簾,幾個村民在其間勞作。走近一看,一顆顆石榴果挂在枝頭,“再等兩個月就能收了”。

  為啥幾百年來不長東西的荒山,到了劉金玉手裏,就變成青山了呢?

  不服輸的書記

  東磁窯溝村位于淺山丘陵區,土地貧瘠,幹旱少雨。降雨少的年份,連最“皮實”的酸棗樹都不結果。但這裏地下礦石資源豐富,半個世紀以來,當地人靠開山挖礦謀生,山體被破壞得千瘡百孔,石塊被隨意丟棄在山上,無人問津。

  2005年,當時還在做煤礦生意的劉金玉冒出了在山上種樹的念頭。那時候,村裏鼓勵村民承包土地種樹,大家都選在了河道,而他卻偏偏承包了500畝的亂石崗。

  “當時只是想較勁,我就不信山上種不出樹來,沒想到這一幹就是10多年。”劉金玉一開始以為,山上種不活東西是因為缺水,就花錢修復了以前廢棄的一口水井。結果,“管護大半年,下完雪樹苗還是被凍死了。”

  2013年,劉金玉當上了村支書。第二年,他帶著村黨委班子去“富崗”蘋果的産地——內丘縣崗底村“取經”。

  “秘密”其實很簡單。“去了才發現,他們那兒種樹前都要換一遍土,所以果樹不僅能活,還長得好。”劉金玉如獲至寶,回村後就開始四處找黃土,雇用村民挖溝槽,填土造林。

  偶然一次,劉金玉在網上了解到石榴適合當地的環境,就馬不停蹄地跑到陜西、山東、河南等地買苗,終于找出了適合的品種。他還請教專家,學會了石榴樹的防凍過冬技術,樹苗終于都活了下來。

  看著如今200多畝石榴林,劉金玉終于舒了一口氣。“誰會舍得賣啊!”去年底,他把收獲的1萬多斤石榴都分給了村民品嘗,石榴籽甜到了大家心裏。

  沒有錢的“老板”

  十幾年來,種樹像個“無底洞”,花光了劉金玉所有的積蓄。桃樹、核桃樹、柿子樹、黑棗樹、花椒樹……試了一批又一批,死了一批又一批;種了一年又一年,虧了一年又一年。

  期間,劉金玉開過礦,幹過石子廠,把賺來的200多萬全都投到了種樹“大業”上。家裏的父母不理解,説他是個傻子。最艱難的時候,他帶著病,自己夾著3個輸液瓶,開車奔波在工廠和果林之間。

  好在妻子支援他,跑到山上做起了護林員。錢花光了,買不起樹苗,雇不起人,夫妻倆就自己上山育苗。一次,村裏下大雨,路上的村民都往家裏跑,他們卻提著麻袋冒雨往山上跑。“好不容易下雨了,得趕緊撒樹籽去。”

  當記者問起,為啥把錢都花光了,不想著給孩子留點時,劉金玉笑了笑,“兩個孩子都長大了,一個當了警察,一個當了醫生,都能自食其力。再説,我現在也沒錢給他們啦。”

  靠山又能“吃山”

  村委會就在山下。在簡陋的辦公室,幹完活的村民會進來休息,找劉金玉嘮會兒嗑。“眼看著這裏荒崗變成綠洲,感覺越來越有盼頭了,心裏踏實得很。”村民梁二麼感慨道。

  “以前開廠,一是種樹雇人都要錢,二是生態保護觀念不強。”兩年前,順應內丘縣“打生態牌,走綠色路”的發展戰略,劉金玉關掉了自己的石子廠。

  “內丘自然條件特殊,以前靠山吃山是挖山,現在靠山吃山是養山,老劉的轉型就是內丘轉型的一個縮影。”內丘縣林業局局長蔡風海説,內丘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離不開劉金玉們的身先士卒。

  現在,劉金玉的石榴林用工只有幾十人,他打算把這500畝土地交給集體,再把另外1000多畝荒山收回來,也種上石榴樹。“我想創一個內丘的石榴品牌,讓全村都參與進來,帶大夥兒一塊致富。”

  “就算賣房子也要把山治好。等我退休了,這片山也就種得差不多了,就把它留給村裏的下一代吧。”劉金玉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相關新聞
  • 獨腿老兵卸甲走荒山 每天2萬步刨出千畝茶園
    微風拂來,茶香席面。站在貴州省思南縣萬家山山頂,漫山遍野的茶樹鬱鬱蔥蔥,無法想像這裏曾是一片荒山。10年前,附近村民的每人平均年收入還不足800元,如今,每人平均年收入已增加了近7倍,這都要歸功于一位老兵——王明禮。
    2018-08-03 16:23:57
  • “樹癡”37年追綠,把蒼涼荒山變成蔥蘢林海
     37年前,為了父親的一句囑托,張蓮蓮扛起鋤頭上山栽樹,從此就再沒停下來。堅信“幸福的家庭都是奮鬥出來的”,她一家四代人植樹20萬棵,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018-06-15 09:30:54
  • “荒山禿嶺都不見,疑似置身在江南” 回望延安退耕還林20年
    20年過去,改變已悄然發生。對近些年來過延安的人來説,“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的原有刻板印象,已被徹底顛覆為“這裏觸目皆是青山”。曾有人以詩句道出內心受到的震撼——“荒山禿嶺都不見,疑似置身在江南。”
    2018-06-15 09:24:29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闖關東”大熊貓返鄉並計劃“生娃”
“闖關東”大熊貓返鄉並計劃“生娃”
蒙華鐵路漢江特大橋完成挂索
蒙華鐵路漢江特大橋完成挂索
無人駕駛小型巴士亮相廈門
無人駕駛小型巴士亮相廈門
河北武邑:“小小薦書員”讀書薦書兩不誤
河北武邑:“小小薦書員”讀書薦書兩不誤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806129936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