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10日電 題:千年文化孕生機——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見聞
新華社記者陳地
2008年汶川大地震至今已經十年。地震中遭受損失的羌族非遺文化現狀如何?是走向消失還是依然薪火相傳?
記者來到羌族核心聚居區,欣喜地發現羌笛、羌繡、羌戲、羌醫藥、羊皮鼓舞等羌族非遺文化,正在街頭、在鄉間、在校園煥發着勃勃生機。
當記者來到茂縣鳳儀鎮小學的時候,9歲的盧晨曦身着粉紅色美麗的羌服,正勾勒自己的羌繡圖案。今天她要和班上的22位同學一道,學習羌繡裏“齊針繡”的繡法。盧晨曦説,她已經在班上學習快一年了,每週上兩次課,目前已掌握“單鉤繡”了。拿出自己以前的作品,小姑娘一臉驕傲地説:“等到6年級畢業,我就會十幾種繡法了,肯定比這個還美!”
旁邊的教室裏,當了32年數學老師的李淑君正在給學生們教授羌笛吹奏技巧。“今天我們學的是‘豐收歌’,它是喜悅的,不要用長音節,要表達出歡快的情緒。”
李淑君説,從2012年開始在學校兼授羌笛,已經教會了100多名學生吹奏。“我不僅教孩子們如何吹,還會給他們講每首曲子的創作背景、它的情感,這就有我們羌人的生活特點在裏面,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了解羌族文化。”
鳳儀鎮小學大隊輔導員王明美告訴記者,該校是全省首批開展羌文化進校園的試點學校,至今已有6年。羌文化課程是學校的興趣班,每週五、周六兩堂課,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羌語、薩朗操、羊皮鼓舞等10多個羌族非遺項目,“不管是漢族學生、還是羌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課程成為常態化後,對傳承羌文化真的很有幫助,孩子才是未來嘛!”
非遺文化保護,“保存式”的理念往往是行不通的,生産性保護和活態傳承尤為重要。據羌文化研究者陳海圓介紹,2013年正式對外開放的茂縣古羌城,不僅濃縮了羌族的建築文化、歷史文化等,更重要的是對羌族非遺文化進行活態展示。目前茂縣古羌城每天有民間藝人、非遺傳人和羌族群眾近400人,對羌族傳統的轉山會、羌年、瓦爾俄足等節日進行展演,舉行傳統羌族舞蹈薩朗舞、羌族體育項目推桿等活動與游客互動。
汶川縣文體廣新局副局長李曉鵬介紹,羌文化傳習所的建立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重要載體。目前在汶川鄉鎮已設有6個傳習所,非遺傳承人在傳習所免費練習、授課、展演,包括羌笛、羌繡、民歌、剪紙等多個非遺項目。
當記者來到汶川縣銀杏鄉羌文化傳習所的時候,羌繡傳承人王明香正在組織50名學員進行“羌繡設計骨幹管理培訓班”的結業考試。王明香説,她們在這個傳習所學習、培訓,幾年下來,全鄉5個村有勞動力的婦女幾乎都學會了羌繡。
據統計,目前汶川縣、茂縣兩縣分別已有省級以上羌族非遺文化保護項目13項、21項,非遺傳承人超300人。
李曉鵬告訴記者,近日,縣裏還組織了數十位羌笛、羌繡、羊皮鼓舞等項目的傳承人到俄羅斯、泰國、台灣等地展演,受當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我最大的感受是,十年前我們想的是如何讓寶貴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不要消亡,現在想的是如何走向世界。”
-
陜西華州皮影展現非遺魅力 有何讓人叫絕之處?
幾根竹竿、兩隻手、一張嘴、一套鑼鼓,支撐起所有的人物和情節,這就是陜西華州皮影。有句俗語:“中國的皮影在陜西,陜西的皮影在華州”。華州皮影有何讓人叫絕之處?2018-04-02 07:24:35
-
浙江打造非遺新“空間”助鄉村振興
通過設計建造具有現代風貌的‘非遺空間’,使得傳統紅糖製作在當地成為集文化體驗、建築藝術和文化空間游覽、産品展賣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文旅項目。2018-03-23 15:14:18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