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靠山吃山”到“靠山護山”——地震災區青川的綠色發展經
2018-05-02 15:08:2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成都5月2日電 題:從“靠山吃山”到“靠山護山”——地震災區青川的綠色發展經

  新華社記者楊迪、蕭永航

  去年11月,四川省青川縣喬莊鎮張家村一組的貧困戶唐成波成了當地的生態護林員。每個月,唐成波要在自己的管護區內走上15趟,巡山護林。上崗半年來,他還沒有遇到過一起盜伐、盜獵的事件,“現在大家的觀念都變了,對保護生態看得很重。”

  在唐成波生活的這個村子裏,人們世世代代與大山和森林為伴,“靠山吃山”曾是他們謀生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如今,張家村發展起了現代觀光農業、精品民宿和鄉村旅遊,村民們清楚地看到,保護好森林資源不但能為他們帶來可觀的收入,還可以造福子孫後代。

  汶川特大地震的極重災區青川縣地處川、陜、甘三省交界處,嘉陵江上游,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震後10年間,青川在逐步修復地震帶來的生態影響和實現災區發展振興的過程中,堅持舉生態旗、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電商等綠色産業,讓老百姓從“靠山護山”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54歲的張雲曾在青川縣清溪鎮經營一家木材加工廠。他向記者回憶,2003年剛創辦時,工廠每年要加工近500立方米木材,可獲利10萬元以上。但汶川地震之後,樹就不允許砍伐了,只能做來料加工,近些年隨著保護環境、保護森林意識的深入人心,原料越來越少,加工廠辦不下去了。如今,張雲已經轉産投入菌類種植,過去的加工廠成了他的菌種堆場。

  “縣域內80%的林地實行了封山育林,不批準砍伐指標,使山林能夠‘休養生息’,自然恢復;其余20%的林地,只用于生産培植木耳、香菇等的椴木,以支援農戶發展生態農業。”青川縣林業和園林局局長母克強告訴記者,作為林業大縣,青川縣在地震前有大約110家木材加工企業,現在只剩不到10家,傳統意義上的木材加工行業已經基本消失。

  然而,生態的修復卻讓林業經濟和生態農業得到了發展。2016年,青川九藥麝業開發有限公司從張雲手中流轉了1500畝林地發展人工養麝,目前已經達到200多只的規模。麝香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現有的人工養麝規模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但養麝必須依托森林資源,企業正是看中了青川的森林資源,從陜西到這裏投資。養殖場建成後,不僅為當地12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還向村民收購桑樹葉、榆樹葉、櫻桃樹葉作為麝的食材,進一步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這兩年,青川縣板橋鄉新埝村貫車壩組村民趙維秀家門口的變化也不小:田間地頭的道路硬化了,大棚立了起來,月季花大片栽種……過去,她辛辛苦苦種玉米、種油菜、養豬,現在她成了月季花種植産業園裏上班的工人,幹一些除草、摘花、修枝的活。一年下來僅從月季花種植基地,趙維秀就有6000元收入,“比過去種地輕松多了,我和老伴還想著再去找一份工作多掙些錢。”

  趙維秀是板橋鄉“飛地扶貧”打造紅旗現代農業園區的受益者之一,去年,這個園區農村居民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600元,同比增長35.1%。以椴木黑木耳為主的特色農産品,依靠電商渠道從川東北的山區銷售至全國各地。

  “去年,全縣的電商交易額達到4.42億元,其中近1.5億多元都是食品保健類産品,主要是青川産的木耳、蜂蜜、羊肚菌等。”青川縣經濟商務和科技信息化局局長張祥瑋告訴記者,全縣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的不斷發展,助力電子商務交易額同比大幅增加,綠色經濟更上一層樓。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西藏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春色怡人
西藏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春色怡人
暮春農忙
暮春農忙
人間至味“冷後渾”
人間至味“冷後渾”
羊群交易市場忙
羊群交易市場忙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277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