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科學家揭示谷類作物耐旱的奧秘
2018-04-29 15:08:1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華盛頓4月28日電(記者周舟)麥、稻、玉米等谷類作物的抗旱能力通常比其他很多植物強。德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其中的原因,相關知識有望用于培育抗旱能力更強的農作物。

  植物葉、莖等處的氣孔是空氣和水蒸氣的通路,二氧化碳可以通過氣孔進入植物體完成光合作用,多余的水分可以通過氣孔排出,而它們的通過量則由保衛細胞的開閉來調節。其他植物的氣孔周圍通常只有一對保衛細胞,而谷物的葉片氣孔周圍,在一對啞鈴狀的保衛細胞外側還有一對副衛細胞。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雜志上介紹,他們借助顯微鏡觀察大麥後發現,氣孔關閉時,這兩個副衛細胞會吸收並儲存保衛細胞中的鉀離子和氯化物,待氣孔打開時再將這些離子輸送回保衛細胞。副衛細胞相當于鉀離子和氯化物的動態儲存庫,使保衛細胞調節氣孔開度更快捷高效,從而減少水分浪費。

  此外,還有一種機制讓谷物能夠更好地應對幹旱等極端環境。通常情況下,植物在缺水時會産生一種名為“脫落酸”的激素,使氣孔迅速關閉,防止枯萎。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大麥等谷物保衛細胞內的慢陰離子通道蛋白(SLAC1)與其他植物的同類蛋白有兩個氨基酸不同,這使谷物的慢陰離子通道蛋白還能作為“硝酸鹽感受器”,通過測量硝酸鹽含量來獲知光合作用效率。也就是説,谷物可通過脫落酸和硝酸鹽含量綜合感知自身缺水程度及光合作用效率,避免“渴死”或“餓死”。

  研究人員説,他們打算將谷物的“硝酸鹽感受器”移至模式植物擬南芥中,探索其他草本植物能否受益于這一機制。如果效果不錯,還可考慮用這種方法使馬鈴薯、西紅柿和油菜等作物更耐幹旱等不利環境。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相關新聞
  • 橡膠、馬鈴薯、棉花…… 那些影響中國的洋作物
    那時候,我並不知道的是,紅苕這種鄉間最普通的作物,竟然也是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並安撫我們這些悲傷之胃的。紅苕進入中國,除了上述的海路記載外,還有陸路從印度和緬甸進入雲南的説法。馬鈴薯從歐洲來到中國的時間,和紅苕大體相當,也是明清之際。
    2018-04-27 08:58:33
  • 黑龍江優化種植結構 特色作物面積將達2000萬畝
    黑龍江省今年將繼續優化種植結構,蔬菜、雜糧雜豆等特色作物面積將達到2000萬畝,同比增加300萬畝以上。這是記者從21日召開的黑龍江省春耕生産暨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上了解到的。
    2018-04-22 10:37:04
  • 美農業部確認不監管基因編輯作物
    美國農業部28日發表聲明,表示不會對使用一些新技術育種的農作物進行監管,其中包括基因編輯技術。
    2018-03-29 12:55:16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西藏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春色怡人
西藏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春色怡人
暮春農忙
暮春農忙
人間至味“冷後渾”
人間至味“冷後渾”
羊群交易市場忙
羊群交易市場忙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806129862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