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于堅新書《建水記》:原住民故鄉,明月依然照無眠
2018-01-21 17:13:0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昆明1月21日電 題:于堅新書《建水記》:原住民故鄉,明月依然照無眠

  新華社記者白瀛

  這裡有中國現存規模第二大的文廟,這裡的五彩陶位列中國四大名陶,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在這裡仍在運營,這裡的烤豆腐登上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建水,一座位於雲南省南部的邊陲小城,用詩人于堅的話來説,這裡“依然是原住民的故鄉,過著與楊慎來訪時大同小異的日子”,“明月依然在這個城裏‘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建水古稱步頭、巴甸,唐南詔時築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即大海之意,明代稱臨安府,是明清時期滇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明嘉靖十三年(1534),被流放雲南的詩人楊慎來到建水訪友,寫了一首詩《臨安春社行》,描繪他所見的建水。

  “人類為什麼會有建水城這樣的棲居地?它又為什麼落後於時代?又為什麼因‘落後’而鶴立雞群,不同凡響?數十年來我一直在想這些問題。”在他的新書《建水記》中,于堅如此發問。

  于堅生於昆明,上世紀80年代成名,是“第三代”代表詩人,曾獲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代表作有《詩六十首》《于堅集》《印度記》《昆明記》等。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建水古城被捲進了一場拆遷風,而以于堅為代表的當地文化人士和普通居民進行了一場“古城保衛戰”,經媒體報道後引發全國關注,中央派出稽查組進行專項稽查,使這座千年古城免遭再度破壞。

  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前副主席丹增説,2002年他調任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後,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水拆遷風波。“建水是在城市大拆大建的過程裏面,為數不多比較完整保存歷史古跡的地方,這裡可以感受幾百年文化的熏陶和印記。”

  《建水記》中,于堅寫道:“令我驚訝的是,楊慎詩裏描寫的建水,並未隔世,我幾乎以為,楊慎才擱筆走了不久。楊慎筆下的這個建水城大體上還在著,不僅是城池、建築、雕梁畫棟、朱門閭巷、水井、牌坊、飯館、荷塘稻田……最重要的是,楊慎詩中寫到的那個世界,雖然細節已經改變了許多,但氛圍依然可以感受到。”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朱曉陽認為,中國近20年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很多大拆大建,建水的發展卻從一個相反的角度,捍衛了中國的“城市正義”;《建水記》用腳的行走、手的觸摸、身體的感受,提供了一個理解這個城市美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不要成為建水的悼詞,而應該是捍衛‘城市正義’的宣言和行動的起點。”

  雲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湯世傑説,于堅在《建水記》中繼續實踐他倡導的表現日常生活的寫作方式,表達對億萬百姓所過的普通生活的讚禮。“但他寫日常生活並不是為了寫日常生活,而是為了寫出一種大勢所趨。《建水記》是寫給這個時代、這個民族、所有人未來的一本書。”

  建築設計師萬迪恒説,《建水記》講述了一次人類對美好生活城市的尋找:有傳統也面向未來,面對土地節約利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城的關係、老建築與新建築的關係。“當城市建設與傳統有對衝的時候,我不認為它是一個二元悖論,一元的古城、新城都不一定是好東西,怎樣讓原有的熟人社會和現有的公民契約社會有合理的交融,是未來城市非常重要的東西。”

  “在建水,最好玩的事就是串門。敲開這家進去看他家的水缸,敲開那家去看他家的窗子。居民好客有古風,進去參觀他們很高興,來客都是貴人。把別人的故鄉當成博物館,自己沒有這樣的家了麼,那樣的家就成了審美對象。串門幸好是老馬帶著,這是熟人社會,陌生人可找不到門。”于堅在《建水記》中寫道。

  “我這本書,不是一個墓誌銘,也不是旅遊宣傳廣告,我是要告訴讀者我們要怎麼生活。比保護建築更重要的是保護傳統的生活方式,建水就是這種生活最高的典範。”于堅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一週看天下
一週看天下
美國各地舉行婦女大遊行
美國各地舉行婦女大遊行
朝韓兩國攜手運動場
朝韓兩國攜手運動場
湖北:讓傳統文化浸潤童心 讓文化自信薪火相傳
湖北:讓傳統文化浸潤童心 讓文化自信薪火相傳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229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