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就像現金收到假錢 移動支付也會遭遇這樣的“信任危機”
2018-01-18 18:23:3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貴陽1月18日電(記者程淼 肖艷)移動支付、無現金的生活方式加速普及,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大街小巷,賣炒板栗的、賣煎餅的、賣水果的……在售賣各式各樣東西的商攤前,幾乎都能找到移動支付的二維碼。可記者採訪發現,不少順應潮流、開通移動支付的商家,卻在遭遇一次次“假付款”“零付款”後,對其産生了“信任危機”。

  誠信“透支”,讓移動支付缺乏“安全感”

  採訪中,不少商家表示,開通移動支付的主要原因是為適應新支付模式大趨勢,滿足消費者需求。“現在很多人都不揣現金,如果不能用手機支付,人家直接轉身就不買了。”“主要還是為方便年輕人吧。”

  但商家坦言,其實更願意收現金。“有的顧客在使用移動支付時喜歡‘鑽空子’,支付到最後一步的時候故意不輸密碼,説一聲‘我付了’,拎著東西就走了。”“有的顧客‘鬼精靈’,把手機上過期了的支付截圖給你看。”

  記者發現,很多小商販們都遇到過使用移動支付有意逃單的顧客,談起這些人,他們有些無奈:“還是自己要多注意,店裏安裝了支付成功的語音提示就要好一些。”一位商販説。

  新支付模式,需重構商業信任關係

  “其實,就像收現金的時候會收到假錢,手機支付也存在這樣那樣的情況,但對于顧客和我們商家來説,的確是更方便了。”貴陽街角一家彩票投注站的老板説。

  記者觀察到,他家微信、支付寶的二維碼立牌被擺放在櫃檯上顯眼的位置。“不僅可以在店裏掃碼支付,也可以加我微信直接購買彩票”。他説,因為店面小,以前總是擠滿人,收錢、找錢、選號、打票,忙不過來。現在有了移動支付,不少顧客在家選好數字,通過微信直接購買和支付,商家把打好的彩票拍照發過去就好了,方便快捷。

  專家表示,隨著移動支付全面普及,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它便利了消費者的生活,也拓寬了商家的經營空間。而新的支付模式,需要構建新的商業信任關係。

  移動支付:在規范的軌道上才能越行越遠

  據工信部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10月,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超過81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之首。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真正享受“一部手機行天下”的便利。

  而面對日益龐大的移動支付市場,採取一定的措施對其進行規范必不可少。專家表示,制度是市場規范化運作的“硬體配置”,顧客、商戶等市場參與主體是確保整個市場有序的“軟性力量”,在移動支付誠信體係的構建過程中,“硬體配置”和“軟性力量”缺一不可。

  2017年12月央行正式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並配套印發了《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范(試行)》和《條碼支付受理終端技術規范(試行)》,文件從支付限額、持證上崗、信息安全和商戶管理等方面對移動支付市場進行規范,今年4月將正式開始實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施歌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為大橋“體檢”
為大橋“體檢”
探秘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
探秘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
大苗山歡度苗年
大苗山歡度苗年
無償獻血 奉獻愛心
無償獻血 奉獻愛心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60129794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