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臺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地方外交社會科技評論韓語娛樂旅遊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韓"慰安婦"電影締造公益片神話 控訴世界健忘與冷漠

2016年04月11日 07:19:47 來源: 光明日報

韓“慰安婦”電影締造公益片神話

  原標題:《鬼鄉》印證韓國電影力量

  乍暖還寒的初春,韓國又一部小電影出人意料地悄悄綻放了,輿論、票房、口碑、海外關注度與接連上映……所有指標一路高歌猛進。這部耗時14年之久,純制作費24億韓幣(約1350萬元人民幣),以二戰韓國慰安婦為主人公的“題材敏感、票房困難”的電影,經過數輪資金難、多次停拍、一係列的上映阻礙後,終于獲得了莊嚴的重生。截至目前,走進韓國電影院的觀眾累計已達350萬人次,位居獨立電影的歷史票房排行第二位。

  開啟公益片新類型

  《鬼鄉》講述1943年一群朝鮮少女被日軍強行擄走,在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日軍暴力下的性奴,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這其中就有14歲的政敏和15歲的英淑,她倆的相依為命是地獄般的慰安婦生活中唯一的慰藉……時空跨越半個世紀,承受強暴與喪父不幸的現代少女恩靜處于半瘋狀態,被母親送到大仙兒頌熙處成為“神女”。在此,恩靜遇到依然遭受記憶之痛的暮年英淑,通過夢魘,恩靜感知到了英淑不堪回首的歷史傷痕。為了平撫生者、告慰冤魂,英淑和神女們準備用法事召喚並超度亡靈,引導他們脫離苦海。

  乍一看,神神道道的通靈劇情多少會令人質疑這部以真實故事為基礎、反映慰安婦苦難的電影的真誠度。其實不然,時空交錯的呈現手法恰是該片最顯著的敘事特色,現世、亂世和陰陽交界的冥世,三等分了電影空間。多時空交匯將劇情片的悲慟、傳奇劇的故事性、鬼神片的驚悚感和半紀錄性質、口述筆錄的歷史真實糅雜在一起,讓觀眾情緒有了多重寄托。同時也令敏感題材接了地氣,平緩了歷史抑鬱,在情緒上更打破了同類電影中慣用的控訴語感,實現了類型新突破。

  誠然,除此之外該片的藝術表現確實並無更多可圈可點,甚至還稍有誇張之嫌。比如為了突出身陷戰爭中慰安婦少女們的悲慘命運,電影開篇基調過于明亮緩和,少女們無憂無慮的鄉村生活景觀有悖殖民地的苦難氛圍,電影音樂的運用也顯得流于戲劇性,給人一種主題先行的刻意與生硬之感。但隨著劇情的漸次展開,類型混合的情緒群效應開始發酵,加之基于當事者口述實錄的真實劇本創作,最終令觀者把對于電影藝術表現不足的那聲長嘆轉換為直面歷史再現時的莫大鬱憤感。而貌似迷信的民間跳大繩、做法事、招安魂靈等土法在觀眾眼中也逐漸升華為一種莊嚴儀式,甚至成為代替虛弱的政府和沉默的國民、告慰歷史的一場宏大祭祀。

  因此這是一部社會效應遠大于藝術價值的活報劇,它始料不及的成功印證的不是觀眾對藝術的審美高度而是民眾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觀。75000名普通人參與的眾籌款默默支援了電影一半的制作費,當這一聲勢浩大的讚助名單在片尾字幕上一一呈現時,那種萬眾齊心的民族力度令筆者由衷羨慕與動容。

  《鬼鄉》效應再次印證韓影力量之所在

  這部有群眾基礎卻無商業看點的小片兒,在冷峭的春季檔公映(2月24日),誰知第一周便突破百萬觀眾,創造了票房商業奇跡。之後更是乘勝長驅,一連拿下韓國三周票房榜首,並不斷開辟海外映場,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相繼成規模公映……它所産生的巨大能量顯示出,《鬼鄉》引發的熱效應已經超越了電影本體范疇,正漸次發酵成一個國際政治、歷史新話題,而民間的正義之聲對不公的歷史、健忘的人群都起著監督與敦促作用,它向世人展示出了公益電影的莫大能量。

  《鬼鄉》的成功雖在意料之外,但仔細分析卻在情理之中。

  首先,定檔韓國獨立運動紀念日“3·1節”前夕可謂“天時”。這一以紀念民族苦難為主題的小長假節日氛圍本身就透著蕭肅清冷,自發營造出一種憂民愛國的傷感情緒。因此“3·1節”前後,無論公媒體還是自媒體,都頻繁提及這部應時應景、來之不易的歷史公益片,不斷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其次,韓日政府“12·28會談”的負面反應隨著時間流逝非但未被稀釋,反而由于《鬼鄉》的熱映,愈加被韓國各界所詬病與指責。20萬屈死的少女在戰爭勝利70周年後的今天,依然無法得到正式道歉、找回歷史尊嚴,悲劇的現實令人挫敗與憤怒的同時也更讓人們同心同德。加之近來韓朝關係緊張,樸槿惠政府外交上的持續軟弱無能,尤令國民的傷感情緒大爆發,而這部揭發與慰安情感同存的電影,多少給無處宣泄的民間積鬱找到了緩解焦躁情緒的出口。

  還不止如此。該片從眾籌募集制作資金到主要演員不收分文,從導演14年的創作堅持到旅日韓僑群眾的自發參演,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鬼鄉》潛在能量的種種福報,它亦從不同角度豐滿並鞏固著業已輝煌的韓國電影業。

  《鬼鄉》的熱映令同樣有著屈辱歷史的我們驚嘆,也讓我們再次看到了韓國電影的真正力量所在——不僅是商業大片技術與藝術的精湛,也不僅是百變明星與作者電影的推陳出新,還在于一撥又一撥不局限于商業追求,而是樂于堅持個人理想與人文關懷、為靈魂安康而努力的電影人。

  這讓筆者想起同一檔期的另一票房黑馬之作——李浚益導演的《東柱》。這部耗資5億韓幣(約280萬元人民幣)、為紀念殖民地時期朝鮮詩人尹東柱和獨立運動志士宋夢奎的黑白電影,目前已突破112萬名觀眾。東柱詩集《天空、星星、風和詩》中訴説的情懷,恰與這些懷抱夢想、點亮現實的韓國電影人相似,不拘泥票房,不陷入獵奇——大到導演李浚益,既能執導《王的男人》和《思悼》,亦能埋頭靜心於《素媛》和《東柱》,後來之輩譬如《鬼鄉》導演趙廷來,臥薪嘗膽14年,只為實現一句承諾和一群人的理想。

  大導演與新人一起,《鬼鄉》和《東柱》並肩,不斷創造著“小電影大能量”的票房傳奇。而這些遊離于主流電影遊戲規則之外,聲張個體意識的獨立電影風貌,正是能屈能伸的韓國電影之力量。這是民眾意志的勝利,更是電影文化的勝績。(作者介紹:范小青,韓國電影研究者,釜山國際電影節顧問。)


韓民團在日本大使館旁放慰安婦受害者追悼銅牌

二戰被強徵韓國勞工親屬示威 抗議韓日慰安婦協議

韓媒:韓日慰安婦協議將滿百日 解決遙遙無期

【糾錯】 [責任編輯: 畢秋蘭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601135266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