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臺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地方外交社會科技評論韓語娛樂旅遊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一位文化學者眼中的韓流進階史

2016年03月21日 16:36:03 來源: 解放日報

熱播韓劇《太陽的後裔》劇照。

  近來,韓劇《太陽的後裔》才播出幾集,便已掀起現象級收視熱潮;僅2014年一年,原本平價的韓國綜藝節目版權引進費水漲船高,攀升至以往的8至10倍;不經意間,韓食、韓粧、韓裝乃至“韓式婚紗攝影”的品牌連鎖店,已遍布我國諸多一線城市的大街小巷……

  如今,誰都不能否認這股“韓流”洶涌,可它已從上世紀末綿延至今,火足十余年。

  1998年,從事比較文化研究的復旦大學中文係副教授梁永安,曾赴韓授課一年。今年,他再度踏上這片土地,開啟為期一年的講學。當他和記者聊起韓國社會生活這十多年來的風貌變遷,一串串“韓流”持久涌動背後的密碼,逐一浮現。

  轉型期的變與不變

  解放周一:1993年,韓國電視劇《嫉妒》在央視播出,那是韓劇首次登陸內地熒屏。但它並沒有引起什麼反響。直到1997年,同在央視亮相的電視劇《愛情是什麼》一炮而紅。1998年是您第一次踏上韓國這片土地。當時有帶著什麼想解答的疑問一同前往嗎?

  梁永安:1998年,我應復旦大學合作學校——圓光大學之邀前往韓國,教授為期一年的中國語課程。

  去韓國之前,我也看了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愛情是什麼》。它之所以受歡迎,我想是因為大家一下子從裏面看到了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倫理人情,卻比我們日常能夠感受到的更細膩。加上韓國人在電視劇裏的語言和説話方式都挺直接有趣,有一種傳統鄉村的風格,就給人很自然、親切的印象。

  當時起飛于上世紀60年代的“漢江奇跡”已走過樸正熙時代,進入金泳三時代。經濟上很成功,在“亞洲四小龍”中的表現也非常好。而我很好奇,韓國這個社會,是如何從“傳統”一步步轉向“現代”,它在文化上的表現如何。

  解放周一:那時的韓國社會給您怎樣的印象?

  梁永安:總體印象是,當時的韓國已經完成經濟起飛,進入經濟相對比較發達國家的行列。

  有兩個氣象特別明顯。一個是整個社會正在向汽車社會轉換。一些社會底層家庭也開始擁有私家車,類似我們的奧拓。社會的交往方式則因流動性和移動空間的大幅提升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另一個氣象,是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開始向“工商社會”、“消費社會”靠近。

  那時韓國近一半的人口向漢城聚集,能感到“人生流速”普遍加快,變成一個流動的移民社會。在一個龐大的城市空間裏,很多個體對自己、對各種情感乃至未來生活産生不確定,有一種不知道生活的根性到底在哪兒的飄移感。

  也正是這種對自身價值的不確定,韓國人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感受到一些比較復雜的情緒。那段時間,本不怎麼被韓國人理解、以蒼茫悲情打底的日本流行歌曲、電影電視在韓國開始多起來。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明星和影視作品也頗受歡迎。這些文化作品裏的情緒形形色色,卻可以跟那個階段人生處境正在發生轉換的韓國人産生共振。那時的韓國人普遍向往現代的東西,卻因為心裏有焦慮、壓抑需要釋放、紓解,對娛樂文化的需求明顯增大。

  走在最發達的漢城街頭,還能看到前經濟騰飛年代的清苦神色和色彩比較灰暗的衣著打扮。整個城市無論公共設施還是物質、服務,在細節上還有很多落後的痕跡。但比之父輩,整個年輕一代的精神狀態、審美趣味、價值追求,明顯更開放、明朗一些。

  有意思的是,當我與韓國學生聊起這些現象,我發現,他們表面上熱切需要一套更現代的生活方式,骨子裏的文化基底卻沒改變,依然還是中國儒家文化——看重人的現世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情感聯結,對待自己的祖先、父輩、前輩非常恭敬,集體生活中非常注重規則、紀律、責任。

  儒家文化融合現代專業精神

  解放周一:差不多是在《大長今》紅遍亞洲之後,亞洲人民都知道,韓國政府特別重視打造自己的文化産業,特別重視對外文化傳播。這一點,是不是韓流持續洶涌至今活力不減的決定性因素?

  梁永安:上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期,韓國政府確實推出了一係列非常有分量的公共政策,讓文化産業成為支柱産業。不僅是在公共資源配置、稅收上利好不斷,還支援設立了一批文化産業區、影視基地。相較而言,一直努力把動漫推到世界上去的日本政府,卻更多倚賴社會自身的力量。

  但我在1998年前後還是産生了一些疑問:韓國流行文化確實吸納了大量外來文化成分,與形形色色的大眾娛樂也走得很近,但下一步,如何找到與本土文化的結合點,由內而外地生長出自己的文化語言,形成有自身特點的新題材、新形態、新表達?它的文化産業可以持續地走下去嗎?社會文化如何在創新中持續推進?

  回國以後接觸一些關于韓國的報道、材料,加上今年再度有機會可以深入觀察,我發現他們做得還真不錯。

  至少在我看來,如今韓國經濟社會文化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階段:文化生産的內生性增強了,有自己的脈絡。與此互為表裏的是,韓國社會的中産化基本完成,新的生活方式建立起來了,處于沉淀時期,基本結構形成,細節化和豐富化還在進行。近兩年那些紅得發紫、形成一波又一波收視高潮的韓劇、綜藝節目,無疑是這一過程的具體表徵。反映到文化生産從業者身上,就是他們普遍積累較深、訓練有素,人又特別敬業、謙遜。當儒家文化基底融合現代專業精神,一個較好的轉型過程就這麼實現了。

  解放周一:換言之,順利走出上述這條轉型路,才是“韓流”得以不斷進階的決定性要素?

  梁永安:沒錯。西方有幾百年的現代文化基礎,但韓國這方面還比較年輕,需要尋找民族文化基點。而正是在這十多年當中,韓國完成了一個較完整的中産化和城市化過程,文化成熟只是其必然結果之一。

  比如,如今韓國城市街頭巷尾的咖啡館越來越多,這就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

  咖啡館小劇場裏的韓流密碼

  解放周一:很多中國旅行者到了那邊也很意外。在首爾市中心,差不多每隔一個街區,甚至100米左右,就能看到一家風格完全不同的咖啡館。除了部分屬于連鎖品牌的門店,鮮有重樣。這是怎麼回事呢?

  梁永安:咖啡和韓國人以前愛喝的那種老酒、燒酒還不一樣。後者是一種習慣,總的來説很過癮,卻無法依托它展開豐富的交談。誰會喝著燒酒談論話劇呢?但喝咖啡就不一樣。尤其對年輕人來説,在咖啡館裏的那種氣氛,相對來説更輕松柔和、更藝術。

  十余年之後再到首爾,我發現,和雨後春筍般林立的咖啡館相映成趣的,還有活躍的街頭藝術、百花齊放的小劇場聚集區。

  從鐘路區5街十字路口開始,到惠化洞132番地,在這段長1.55公里、寬25米-40米的區域內,匯聚了各種專業的演出劇場及藝術機構。1.5公里長的主道和延伸出的街巷裏,遍布了上百家小劇場。這些劇場每天滿載運營,每晚都有上百個劇目在此上演。

  説實話,當得知這幾百家小劇場能成功活下來時,我還是很震驚的。他們為何能生存下來?其中不少還是非專業團體。答案可能是,無論這些人年輕與否,來自哪個社會群落,他們的文化個性都在這裏得到了積極的融合與呼應。

  無論是城市化還是中産化,其實都是一個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的建立過程。生活方式的建立需要各種要素建設,涵蓋文學閱讀、音樂美術電影方方面面。這些林立的小劇場不僅提供了創作空間,也呼應了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加上開放度很高,就能讓很多喜歡藝術的人都有一個可去之處。當人與作品、創作相遇之後,進一步激發的,則是人與人的連接、交流、互動、碰撞。使人可以在一種內容豐富的強社會交往中,獲得更多樂趣和價值實現。

  當人可以將文化生活作為自己生活結構中一個比較好的元素,而不是被單一的經濟生活、物質需求(比如買房還貸的壓力)所吞噬,他的整個生活面貌都會有所不同。他在分配自己有限的生活資源時,就可以有工作、買房之外,更多樣的文化消費、社交互動意義上的選項。當他在文化消費中得到放松和寬慰,他在職業勞動中,也能過得更從容。

  從韓流想像十年後的中國

  解放周一:能不能這樣理解,上述諸多因素的聚合,形成了一種需求層次更豐富的社會氛圍,從而推動韓國的社會文化水準抵達一個更高級的狀態?

  梁永安:當以上這些方面聚合在一起,當地的文化産業也就有了很好的發展基礎。

  長久下來,不僅能孕育出一個很大的屬于民間的、內生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文化人也可以根據這裏面的變化,不斷去發現新的需求,提供新的形態,創造人與人之間更豐富的連接與情感共振。制作精良、市場反響較好的影視劇,只是其成果之一。

  透過現象看本質,文化産業發展和有效的文化傳播背後,是更好的文化內省和表達,是對人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的呼應。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起來以後,生活方式到底如何建立,文化趣味體現在哪裏?由于中國社會轉型較韓國開始得晚,相信十年以後,中國的生活想像力、文化空間發展的內在脈絡,將跟韓國當下的經驗,有眾多交叉和相似之處。

  從這一點而言,今天解讀韓流密碼最大的意義,可能也在于幫助我們去思考,中國的社會文化如何在創新當中持續推進。

  韓流啟示

  “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起來以後,生活方式到底如何建立,文化趣味體現在哪裏?由于中國社會轉型較韓國開始得晚,相信十年以後,中國的生活想像力、文化空間發展的內在脈絡,將跟韓國當下的經驗,有眾多交叉和相似之處。”


春季祭孔大典在韓200多所鄉校上演

旅遊業"他山之石"什麼樣?韓國不止于"韓流"

"女醫明妃傳"抄"大長今"? 真相其實是這樣

【糾錯】 [責任編輯: 董小嬌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60213520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