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貸手段對付高污染、高能耗

   在國家環保總局不久前亮出“流域限批”利器後,中國銀監會近日決定,動用信貸手段,嚴控高污染、高能耗行業貸款。現時“兩高”企業資金多半來源於銀行貸款。如能直接或間接“斬斷”其資金鏈條,將大大增加它們的融資成本,其效果不亞於對“兩高”企業開徵間接污染稅。可以説,與“關停並轉”和“區域限批”等行政性手段相比,它既懲罰了污染企業,有效限制了企業的污染行為,又不至於扭曲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詳情]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30日向新聞界通報,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於7月中旬聯合&&了《關於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範信貸風險的意見》,對不符合産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以綠色信貸機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産業的盲目擴張。日前,環保總局已向銀監會、人民銀行通報了第一批30家環境違法企業名單。
  部委動態

國家環保總局首度聯手人民銀行銀監會
以綠色信貸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擴張

    《關於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範信貸風險的意見》規定,各級環保部門要依法查處未批先建或越級審批,環保設施未與主體工程同時建成、未經環保驗收即擅自投産的違法項目,要及時公開查處情況。金融機構要依據環保部門通報情況,嚴格貸款審批、發放和監督管理,對未通過環評審批或者環保設施驗收的新建項目,金融機構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對於各級環保部門查處的超標排污、超總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許可證排污或不按許可證規定排污、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已建項目,金融機構在審查所屬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申請時,應嚴格控制貸款。[詳情]

環保部門需向
金融部門提供

一受理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結果和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結果;
二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排放標準,或者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污染嚴重的企業名單;
三發生重大、特大環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企業名單;
四拒不執行已生效的環境行政處罰決定的企業名單;
五掛牌督辦企業、限期治理企業、關停企業的名單;
六環境友好企業名單;
七企業環境行為評價信息;
八其他有必要通報金融機構的環境監管信息。
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 進入中國銀監會網站 >> 進入國家環保總局網站 >>

國家環保總局向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通報的環境違法企業名單

序號 企業名稱 所屬省、市、自治區 違法行為
未執行“環評”審批
或“三同時”驗收
是否屬
限制類
是否屬
淘汰類

1

河南商丘虞城縣科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未執行“環評”審批    

2

河北省滄州市泰華紙業有限公司

河北

於2005年4月下旬被收購後投入試生産,至今未“三同時”驗收。

   

3

遼寧阜新傑生銅業公司

遼寧

長期以試生産名義生産,未“三同時”驗收    

4

蚌埠農藥廠

安徽

未執行“三同時”(無環保治理設施)    

5

阜陽市太和縣興太紙業

安徽

未執行“三同時”(無環保治理設施)    

6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
舊縣村金海糖廠有限公司

廣東

雖經過多次污染治理設施的改造,但長期超標排污。未執行“三同時”驗收    

7

農安縣農安鎮淞泉酒廠

吉林

未“三同時”驗收(治污設備正安裝)    

8

吉林省華金紙業有限公司

吉林

未“三同時”驗收(治污設備正安裝)    

9

吉林福敦木業有限公司

吉林

未“三同時”驗收(治污設備正安裝)    

10

敦化長龍造紙廠

吉林

 
11 佳木斯藝洋紙業有限公司 黑龍江 未“環評”審批和未執行“三同時”    
12 佳木斯鼎新複合紙廠 黑龍江 未“環評”審批和未執行“三同時”    
13 佳木斯馥華紙業有限公司 黑龍江 未“環評”審批和未執行“三同時”    
14 哈爾濱市呼蘭區富強福利造紙廠 黑龍江 未“環評”審批和未執行“三同時”    
15 哈爾濱市呼蘭區幸福造紙廠 黑龍江 未“環評”審批和未執行“三同時”    
16 大慶春江有限公司 黑龍江    
17 大慶虹橋紙業有限公司 黑龍江    
18 佳木斯蓮江口造紙廠 黑龍江    

19

襄汾縣星源集團焦化有限公司 山西 未執行“環評”    
20 山西新絳縣雙人藥業有限公司 山西 未執行“三同時”(無廢水處理設施)    
21 山西晉韻鋼鐵有限公司 山西 未“環評”審批和未執行“三同時”    
22 蘭州九州乳業有限公司 甘肅 未執行“三同時”(無廢水處理設施)    
23 內蒙古金川保健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 未執行“三同時”(無廢水處理設施)    
24 安徽運漕酒廠 安徽 未“環評”審批和未執行“三同時”    
25 巢湖西涼山鎮常林造紙廠 安徽 未“環評”審批和未執行“三同時”    
26 銅陵銅官山化工有限公司 安徽 未“環評”    
27 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郝王莊鄉造紙廠 山東    
28 鼎金焦化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    
29 河北省滄州市河北小洋人乳品有限公司 河北 未“環評”    
30 川投化工公司黃磷廠 四川 未執行“三同時”    

注:30家企業:河南1家、河北2家、遼寧1家、安徽5家、廣東1家、吉林4家、黑龍江8家、山西3家、內蒙古1家、山東1家、甘肅1家、四川2家。

  深度報道   更多

綠色信貸令

  7月30日,環保總局首次向銀監會、人民銀行通報了12個省共30家環境違法企業名單,聯合金融監管部門,對不符合産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産業的盲目擴張。
    紙業成重污區 造紙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於化工製造業,位居第二,廢水中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高居第一。而造紙行業的經濟貢獻率卻在5%以下。由於工藝落後污染嚴重,中小型紙漿企業和印刷企業更是成為環境保護的"重污區"。
    聯動機制 “金融機構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意味着企業出現環境違法行為,不僅會受到環保部門的處罰,而且還可能在信貸中遭遇冷落。”河北銀監局一位人士&&。
    力推“綠色信貸” 國家環保總局此次新聞通報中,首次使用了"綠色信貸"字眼。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説:“對不符合産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以綠色信貸機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産業的盲目擴張。”[詳情]
環保總局聯手銀行祭重拳:不環保不放貸
湛江一糖廠上環保黑名單
“綠色信貸”悄然啟動
不環保企業貸款將受限
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實施綠色信貸防高污産業
污染環境企業貸款將受限制 廣東一企業上黑榜
“綠色信貸”有望卡住污染企業借貸
“綠色信貸”遏制“兩高”行業擴張
企業貸款須看環保守法情況
經濟杠桿堵截雙高企業
  各方評論
    綠色信貸關鍵要讓銀行認識到風險
    問題是,商業銀行也要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那麼,它會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向污染企業“斷奶”嗎?尤其是,污染企業因為少了治污成本,經營狀況反而好於普通企業,這在銀行看來也是風險更小、收利更多的。[詳情]
    綠色信貸機制是不是治污利器 還需“連環拳”?
   在環保與信貸聯手的“組合拳”之後,還應該有更多務實的“連環拳”。 具體地説,就是對新建企業或排污企業整改不到位的,發改委不立項、工商部門不註冊、安監部門不發證、國土部門不批地、電力部門不供電等。[詳情]
    環保也成為宏觀調控抓手
    此次環保與金融部門形成聯動,告別了以前在環保問題上僅靠行政處罰來抑制違法企業的做法,增加了信貸這一可以限制環境違法企業擴張的“緊箍咒”,將增加這些行業的企業獲取資金的成本,切斷嚴重違法者的資金鏈,遏制其投資衝動。[詳情]
    綠色信貸:以經濟杠桿引導環保的強力信號
    現實告訴我們,環保大業靠環保一個部門的力量越來越孤木難支。在目前官員評價與考核機制尚不能很好地遏制一些地方追逐GDP衝動的現實條件下,協調並整合多個部門的多種力量,成為環保事業長遠發展的必然走向。[詳情]
    “綠色信貸”是銀行的社會責任
    銀行業務與環保問題關係密切:銀行向污染大戶貸款,間接成了污染環境的幫兇。應讓銀行認識到自己的環保責任,並且積極地承擔起來。國外很多有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會向那些支持對環境有損害項目的銀行抗議,往往使一些銀行的聲譽受到很大的影響。[詳情]
    用市場機制倒逼企業節能減排
   對於那些高污染和高能耗企業來説,如果能直接或間接斬斷其資金來源,可迫使其節能減排。而實行綠色信貸和構建綠色資本市場,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可依據國家環境經濟政策和産業政策,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授信區別對待。[詳情]
  相關報道

“綠色信貸”艱難起步

    廣東金融學院博士生張長龍認為,長期以來,我國銀行界對環境和社會問題重視不夠,有些銀行和銀行高層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環境和社會問題與銀行業務相關。中國的銀行界應該認識到,關注環境與社會問題既是銀行的社會責任,也是與銀行業務密切相關的活動。“中國銀行業應該從現在做起,儘早接受赤道原則,以促進金融的和諧發展。”[詳情]

綠色信貸銀行在環保壓力下的謀生新路

    從表面上看,為了節能減排,商業銀行將失去一些傳統業務,自身盈利能力將受到影響。然而,近幾天,股市方面傳來消息,受惠於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題材股廣受市場追捧,相關公司未來前景看好。從這個角度看,即時作出改變,將信貸措施和國家宏觀調控和産業政策相銜接,轉而支持與節能減排相關的企業和項目,商業銀行也會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對於已是上市公司的國有控股銀行來説,追求利潤和履行社會責任這兩項任務並不是矛盾的。[詳情]
  [背景知識]赤道原則
  它是2003年6月世界主要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公司(國際金融公司IFC是世界銀行的私營部門機構)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管理與發展項目融資有關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的一套自願性原則。
  赤道原則要求銀行根據高中低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將項目分為A類、B類和C類,對於A類和B類(高、中級風險),要求借款人完成“環境評估”報告。這項環境評估報告共包含了危害物質的使用、職業健康和安全、非自發的人員遷移和污染防治等15個方面的規定。採取赤道原則的銀行將對所有資本成本超過5000萬美元的項目貸款實施這一原則。
  據了解,接受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無需加盟,也無需簽訂協議,只需各自宣布已經或將要建立與該原則一致的內部政策和程序。也就是説這一自願性的原則對於各金融機構並無實質的約束性。
  截至2006年,已有花旗、荷蘭銀行、瑞士信貸等40多家金融機構簽署了赤道原則,各銀行已經或即將制定符合該原則的內部政策和程序。
  據了解,按照遲到原則,IFC擁有一套環境和社會評估程序,並會根據不同的項目對其進行分級。如2005年的一個飲料加工項目(對北方安德利果汁有限公司的貸款項目)就被評為了B級,其中共涉及了廠址選擇和徵地、蒸汽和採暖的大氣排放、職業健康、安全和工作條件等一系列的評估標準。

本專題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經濟參考報及其網站無關,請讀者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