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地溝油江湖黑幕
    2010-04-07    作者:記者 王雁霖 王大千/西寧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人一年吃掉300萬噸地溝油”,這一説法再次撥動了公眾的神經,引起極大憤慨。一口大鐵鍋,一把大勺子,幾個臟油桶,晝伏夜出的“油耗子”竟能躲過城管、公安、工商、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圍堵,堂而皇之地將地溝油擺上餐桌,人們憤慨之余不免心生疑慮——地溝油為何屢禁不絕?

  地溝油産業鏈“江湖水深”

  加工者把白花花的泔水一勺一勺舀入熱鍋中,泔水逐漸解析出大量顏色渾濁、漂著白沫的油,把油撈出盛入油桶,地溝油便完成了從“泔水”到“食用油”的“華麗轉身”。
  地溝油從餐桌來,又回流入餐桌,被笑侃為“迴圈經濟”,而這背後,是一條巨大的黑色産業鏈。一位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的業內人士吳先生(化名)給記者透露了地溝油“行業”鮮為人知的黑幕。
  “地溝油”中含有黃麴霉素、苯等有毒物質,經過不法途徑回到人們的餐桌,供人食用會造成慢性疾病甚至癌症,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有“毒性堪比砒霜”説法的地溝油,其收取和加工工藝卻非常簡單,火鍋紅油、油炸食品的剩油、烤鴨店、快餐店,甚至餐館的排風扇滴油和刷鍋水都可以拿來制作地溝油,地溝油的粗加工過程只需要一個人、一口鍋、一把勺和泔水、油桶即可。
  吳先生説,一噸地溝油的成本大概在2000元,如按規定可作為化學原料出售即賣到每噸3000元,但如違法加工成色拉油、火鍋油等,每噸可賣到1萬至2萬元。
  另一位曾經在西寧市從事過地溝油收運、加工成食用油出售的男子向記者透露,剛開始從事這個行業時,先與餐館後廚建立聯繫,給點煙或者現金,便可定期把油湯收走;最初“同行”大多採用自行車、電瓶車這種較靈活的運輸工具收油,後來為躲避檢查,有的將蹦蹦三輪車換成全封閉式,有的則偽裝成酸奶、酒水促銷車。
  在成都錦江區經營火鍋店的于姓老板説,他的火鍋店每月用油2000到2500斤,有一半火鍋剩油賣給了“油耗子”,他們每月向店裏交納600元錢,便可包攬該店所有火鍋剩油。
  吳先生説,更有甚者,借一些地區招商引資的名義取得立項報告開辦化工廠,披著合法的外衣進行“地溝油”到“食用油”的加工。
  由于地溝油非法加工者長期“笑傲江湖”,打擊了從事地溝油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正規軍”。2008年,青海創辦了一家餐廚垃圾綜合處理公司,創業者梁立寬感慨當時“江湖水深”,他説,“由于公司搶了‘油耗子’們的生意,于是接到不少恐嚇電話。” 
  珠三角“潲水油大王”張武炎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由于被“油耗子”搶生意,其價格不菲的專業處理設備長期“斷炊”,張武炎便採取涉黑手段對付“油耗子”,被控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近日在江門市獲刑15年。
 
   “七八個部門管不好一溝油”

  業內人士説,“許可權交錯,各管一攤”的現狀是無法掩飾的城市管理尷尬。地溝油變身食用油的過程中,泔水收集階段應該歸城管部門查處,將泔水拉回去提煉加工階段又該歸工商部門查處,加工成地溝油之後,就應該歸食品安全部門查處。
  地溝油黑幕一經報道,民眾對食品安全案例頻發的憤怒久久不能平息。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緊急下發“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迅速開展檢查,對情節嚴重的要吊銷餐飲服務許可證。
  日前,武漢市食安辦宣布在全市范圍內,對餐飲服務單位採購和使用食用油脂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接受市民對“地溝油”問題舉報,隨後決定每日向社會公布“地溝油”舉報落實情況;海口市表示重拳出擊“地溝油”,規定再生油脂去向要報告;重慶、成都、湖南也針對川菜館和湘菜館使用地溝油較多的情況進行了集中整治。
  在微博和各大論壇,不少網民也主動揭發黑店名單,不少知名飯店、火鍋店使用地溝油的事實暴露無遺。
  業內人士指出,在亂象叢生的地溝油市場背後,暴露的是缺乏法律法規有效制約、欠缺行業標準、監督管理無力的積弊,如不從根源解決,擔憂將再次成為現實。
  有些城市,質檢、疾控、公安等部門都在地溝油的收運加工出售環節中承擔部分管理責任,但管理許可權分散,不能形成合力,造成“七八個部門管不好一溝油”的尷尬,讓地溝油有了生存的空間。
  同時,地溝油遭遇“界定難”,也讓很多不法使用地溝油的餐飲企業逍遙法外。山東省産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食品化工監測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由于沒有國家標準,即使鑒定出油有問題,也無法界定油就是地溝油,給處罰帶來了難度。有專家也曾對媒體稱,從專業角度講,目前還沒有一種方法能檢測出所有的地溝油,勾兌油的檢測難度更像“哥德巴赫猜想”。  
  據《大慶晚報》報道,黑龍江省大慶市一家地溝油黑加工點老板曾對記者公開表示:“要是一個部門來查,也不能把我們怎麼樣。要罰錢,我們沒有。沒收東西,就這破玩意,不值多少錢,沒收了以後再買,可以繼續幹。實在不行就再找一個偏僻的地方接著幹。”老板囂張氣焰的背後,顯示出了地溝油管理處罰力度的軟弱。

  “黑色産業鏈”可轉變為“陽光産業鏈”

  “地溝油可以成為高清潔的生物柴油,利潤在每噸1500至2000元之間;5000萬噸餐廚垃圾相當于1250萬噸優質飼料,每噸可賣到4000至5000元,並可節約大量糧食和飼料。”梁立寬説。
  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農民駕駛手扶拖拉機在田裏勞作,而手扶拖拉機排出的尾氣不再有嗆鼻的柴油味……這一切並非幻想,青海省潔神環境能源産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吳海亮説,“青海省農村很多手扶拖拉機,燒的就是我們公司利用餐廚垃圾生産的這種生物柴油。”
  我國餐桌浪費驚人,在2009年12月27日舉行的全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現場交流暨研討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環境係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及資源化研究所的統計數據表明,保守估計我國城市餐廚垃圾的年産生量不低于6000萬噸。 
  “其實,如果將餐廚垃圾進入工業化處理,將大有文章可做。關鍵問題是,政府能否從源頭阻斷地溝油進入食物鏈。”梁立寬説,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將産生一連串衍生産業,其成套處理設備制造也將帶動地方制造業的發展。
  然而,餐廚垃圾處理行業面臨著相關政策法規及管理辦法不健全、收集難、處理係統不健全,配套設施不規范、産品出路無法保障等困難,使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
  “以前,上海、杭州、鄭州等地曾經搞過餐廚垃圾處理項目,但都以失敗告終。國內尚沒有成功范例,無形中增加了我們的壓力。作為一家民營股份制企業,將4000多萬元投資在這樣一個工藝不成熟,市場前景不樂觀,政策不明朗的産業上,的確需要勇氣。”梁立寬説。
  沒想到,梁立寬的這一項目卻一次性建設運營成功,經過一年多的運營,項目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評價,並有了“西寧模式”這一説法。總結這一模式時,梁立寬説:“如果沒有政府幫忙,我們無法支撐運營。”
  這並非溢美之辭。單從資金角度看,此項目先後得到國家發改委1690萬元的專項資助資金,是國家發改委首次為餐廚垃圾處理項目下撥款項;青海省與西寧市政府也為這個項目配套了500萬元的補貼資金,西寧市政府還按每噸200元的標準提供收運處置補貼,使得收運餐廚垃圾不再伸手向餐館要錢,餐飲企業自然配合。
  同時,西寧市政府還先後制定政府令、管理辦法和出臺地方性法規等,嚴格要求全市3300余家餐飲企業簽訂餐廚垃圾收運處置責任書及合同,這在全國還是首例。有了政府政策,又有了支援資金,項目一下子就“活”了。
  “但這一行業面臨的共性困難便是市場推廣有難度,因為沒有國內立法支援”,青海潔神環境能源産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瑜説,在其他一些國家,立法規定在石化柴油中必須添加生物柴油以減少廢氣排放。
  而目前,雖然公司生産的生物柴油達到0號柴油標準,但國內沒有相應的産業政策,生物柴油不能進入加油站等主流係統,只能賣給開礦山或是搞運輸的散戶,出路狹窄。
  無獨有偶,據媒體報道,曾經是武漢最大的以餐廚廢油為原料加工生物柴油的企業——艾瑞生物柴油有限公司也已停止建廠,原因是國家未制定關于生物柴油的市場準入規范,産品一直沒有銷路。
  “從項目性質看,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應是公益性質,應該由政府主導,企業跟進。但目前,企業處于尷尬的境地——這一行業沒有行業標準,沒有産業政策,産品沒有國家標準,處理工藝也五花八門……”梁立寬説,如果這些問題得以解決,我國將一條地溝油的“地下黑色産業鏈”打造成經濟效益明顯、社會效益巨大的“陽光産業鏈”,將指日可待。

    "潲水王":靠處理"餐廚垃圾"成就百億産業夢

    西寧市勝利路上一家高級飯店內,一位衣著光鮮的男子看著飯桌上無法再打包的殘羹剩飯説道:“呵呵,吃剩的都是我們公司的原料了。”

    “西寧模式”:一個西部城市的地溝油殲滅戰

    傍晚西寧莫家街,烤羊肉的火星伴著烤爐上飛快翻轉的羊肉串忽閃忽滅,油滋滋的炒羊腸散發著迷人的香氣,在這條西寧最出名的小吃街,人們舒坦地敞開胃腹,盡享美食。

  相關稿件
監管一再淪陷,地溝油真相深似海 2010-03-26
地溝油背後的“負經濟”體係 2010-03-24
[關注]網民:加強監管 截斷地溝油回流渠道 2010-03-22
用低碳生活對抗地溝油 2010-03-19
讓人人喊打的“地溝油”為人造福 2008-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