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潲水王":靠處理"餐廚垃圾"成就百億産業夢
    2010-04-07    作者:記者 吳光于 王大千/西寧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青海潔神環境能源産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對比“地溝油”(左)和由餐廚垃圾處理而成的生物柴油。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西寧市勝利路上一家高級飯店內,一位衣著光鮮的男子看著飯桌上無法再打包的殘羹剩飯説道:“呵呵,吃剩的都是我們公司的原料了。”
  “這是我的職業病。”青海潔神裝備制造集團(以下簡稱“潔神”)董事長柴建中不好意思地説。作為青海省第一家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企業,“潔神”目前日處理量達140噸,項目已基本覆蓋了西寧市3300多家餐廚垃圾生産單位。項目投産1年多以來,“潔神”已為西寧市處理了近10萬噸餐廚垃圾,資源利用率達到99%。柴建中也因此被戲稱為“潲水王”。
  在青海的企業家圈子裏,柴建中被有的人視為“異類”——生意做得好好的,偏偏跑去做不起眼的“潲水生意”,就是倒點煤也比這來錢快、風險小啊。
  但在別人眼裏只能喂豬、做“地溝油”的潲水,在柴建中眼裏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位民營企業家投資了5000多萬元,建設了青海第一座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工廠。柴建中説“就‘潔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10年後能收回投資。如果處理量達到設計規模,時間還會提前。”
  “餐廚垃圾處理的成套設備制造更是前景誘人。”柴建中説,經過專家測算,我國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相關的設備制造産業,有望在3到5年內達到200億元的規模。
  然而我國在這個領域中的最初嘗試並不順利。他説,包頭曾花1億多元引進過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最後卻以失敗告終。針對這一現實,“潔神”將目標定位在佔生活垃圾60%的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上。
  回憶當時的抉擇,柴建中現在依然有些後怕。“過去國內這方面沒有成功的范例,我們壓力很大。但同時也意識到,將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兼顧社會利益會對企業有益。我們還意識到,一旦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形成了産業,落後的技術和裝備勢必導致外國巨頭在我國壟斷這一行業,因此我們決定搏一搏。”
  2004年起,柴建中和他的團隊開始在全世界進行考察,最後決定從韓國引進技術。“韓國和我們在飲食結構上有相似之處,而且他們倡導的是大規模工業化無害處理,有借鑒價值。”柴建中説。隨後,公司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生態所、航太院等單位進行合作,大幅度提升了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和環保水準。
  2007年,西寧市政府與“潔神”公司簽訂協議,以BOT(即建立——運作——移交)方式進行合作。在公司出資、政府配套的情況下,投資5100萬元的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開工。
  “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做這個工藝不成熟、市場前景不樂觀,政策不明朗的項目的確很冒險。好在我們前期工作做得長,加上省、市政府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視和支援,心中就有了底。”他説。
  據潔神環境能源産業有限公司工程師吳海量介紹,餐廚垃圾經過多道粉碎和自動篩選工序後,200噸餐廚垃圾可産出10噸以上的蛋白飼料原料、400立方沼氣及5噸生物柴油,工廠基本實現了零排放。
  “餐廚垃圾是一筆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前景很好。隨著國家對民生和生態環境的關注力度加大,我相信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成套設備的制造産業鏈很快就會形成。” 柴建中説。
  如果我國一年産出的餐廚垃圾全部得以利用,相當于節約了1000萬畝耕地。柴建中説:“我堅信在不遠的將來,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將在國內蓬勃發展起來。”
  相關稿件
監管一再淪陷,地溝油真相深似海 2010-03-26
地溝油背後的“負經濟”體係 2010-03-24
用低碳生活對抗地溝油 2010-03-19
讓人人喊打的“地溝油”為人造福 2008-01-07
“西寧模式”:一個西部城市的地溝油殲滅戰 20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