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斷腕”調整啟示“轉型中國”
    2009-08-06    本報記者:叢峰 陳忠華 劉軍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我國最為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地區,山西多年形成的單一畸重、初級化的産業結構和“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弊端,在此輪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暴露無余;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山西GDP增速均為負數,是全國惟一一個負增長的省份,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在外部市場低迷、內部結構矛盾凸顯、經濟持續負增長等多重壓力下,山西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解放思想,搶抓時機,在“陣痛”中展開了結構大調整。

    多重壓力逼出歷史性結構大調整

    山西之長在于煤,煤炭是山西經濟的龍頭行業。作為全國最大的煤炭産區,山西面臨著巨大的安全、環境等多重壓力。而全省的轉型調整,正是從煤炭行業拉開了帷幕。

    減、加、乘法做好煤炭大文章

    煤炭是山西經濟最大的比較優勢,但其“多、小、散、亂、差”的産業現狀和“資源浪費、環境破壞、事故多發、效益低下”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也一直是山西發展的最大制約。此輪産業結構調整中,煤炭産業首當其衝成為了“突破口”。在前幾年關小上大、強推採煤方法基礎上,今年以來,山西出臺了煤炭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提高産業集中度為抓手,以迴圈經濟為目標,用“減、加、乘”等方式,全面實施資源整合、産業改造升級。

    山西正確面對“負增長”

    當前,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苦惱和難題就是,如何協調好保增長與調結構的關係。這包括:金融危機衝擊之下,保增長與調結構哪個更重要?GDP增速大幅下滑對政治、經濟、社會究竟會起到多大的影響?“負增長”或“低速增長”行不行?如今,這一係列的假設命題在山西都有了真實的試驗和探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