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正確面對“負增長”
    2009-08-06    本報記者:叢峰 陳忠華 劉軍    來源:經濟參考報

   “探底”經濟社會承受能力

    當前,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苦惱和難題就是,如何協調好保增長與調結構的關係。這包括:金融危機衝擊之下,保增長與調結構哪個更重要?GDP增速大幅下滑對政治、經濟、社會究竟會起到多大的影響?“負增長”或“低速增長”行不行?如今,這一係列的假設命題在山西都有了真實的試驗和探索。
    據了解,在持續多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之後,今年一季度,山西GDP同比下降8.1%,是全國31個省(區、市)中惟一一個負增長的省份,也是該省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速度;上半年,山西GDP增速同比下降4.4%,仍為全國惟一的負增長地區,全省財政總收入同比下降2.6%;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産量首次被內蒙古自治區超過,讓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
    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説,如果講“保增長”有壓力,沒有哪個省市比山西更重。但是,山西人民沒有被“-8%”嚇倒,反而把這次危機當成一次“思想大解放”的生動實踐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決進行産業結構改造、升級和調整。“‘負增長’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實現‘降速轉型’;讓出‘煤老大’位置也不可怕,關鍵是我們的産能會不會由數量型轉變為品質型。”張復明説。
    在全國最低增幅情況下實施“降速轉型”,山西省在一定程度上還為其他地區“探底”了經濟社會對增長速度放緩的承受力。據山西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山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18.4%,增幅同比僅回落了2.4個百分點。今年1至4月份,山西省屬五個國有重點煤炭企業綜合平均售價達到每噸490元,還比去年同期噸煤價格提高了83元,增長20.53%,累計完成銷售收入639億元,同比增長11.12%,實現利潤47億元,同比增長33.62%。
    記者調研發現,“負增長”對當地幹部群眾發展信心、投資者收益預期、社會秩序的負面影響比較有限,大家對産業結構調整的關注程度不亞于對GDP增長的關注。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謀劃、實施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許多幹部認為山西仍有可能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速;煤炭、焦化、冶金等重點行業的投資者,比較多地關注調整對行業、企業的影響,希望抓住調整帶來的新機遇;煤炭産區的部分受訪群眾對工資性收入下降、就業崗位減少和部分機械閒置,表示壓力不小但還在承受范圍之內,他們相信在政府的幫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情況會慢慢好起來的。

    找準調整“切入口”

    在新一輪全球性的産業布局“洗牌”中,如何找準産業結構調整方向和“切入口”,是當前許多地區面臨的共同問題。山西省從現有産業入手進行的産業結構調整,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給人以一定的啟示。
    山西煤炭保有儲量為2652多億噸,居全國前列,工業佔整個經濟比重為60%以上,重工業比重高達95%,其中煤炭和與煤炭較密切的傳統支柱産業佔80%以上,全省財政收入的70%來源于煤、焦、電等産業。以煤為主的資源型産業,是山西當前最為突出的比較優勢。有關專家指出,山西的調整不可能拋棄自己的資源稟賦和原有産業基礎優勢,另搞一套“空降産業”,那樣將勢必陷入“為調整而調整”的誤區。
    呂梁市委書記聶春玉説,當前個別地方“為調整而調整”,沒有找準調整的方向和“切入口”,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比較優勢。他認為,一是不能脫離經濟規模實際亂搞轉型發展。以呂梁市為例,2000年之前,全市只有5.2億元的工業總産值,工業中的“老大”就是一家汾酒廠,轉型基礎不牢。到2008年末,全市工業總産值增長到1015億元,形成了以煤炭、焦化和冶金為重點的工業體係,這才具備了轉型的基礎。
    其次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不能把“轉型”簡單地理解為“轉産”。比如説山西的煤多,是不是把煤壓下,再去上一些非煤産業才算調整?這樣的做法恰恰違背規律,要找準、抓住自己的比較優勢,通過轉型使優勢更加突出,目標是做大做強。如呂梁全市92.3%的國土面積是山區、半山區,且地處偏遠,憑借這樣的自然條件去引進高新技術産業、IT産業,不切實際,所以只有打好“資源牌”,這才使呂梁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明星”。

  相關稿件
“負增長”比“被增長”讓人信服 2009-08-05
工資可以負增長為企業道德減壓 2009-08-05
山西成唯一上半年GDP負增長省份 2009-08-04
交行研究部:七月CPI同比仍將負增長 2009-08-04
別過度拔高山西GDP負增長的意義 200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