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經濟理論
跨國公司:經濟擴張之外的其他角色
2010-09-02   作者:新華社世研中心研究員 李長久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文章索引

跨國公司從未失去民族和國家色彩
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情況下利用外資外企
跨國公司仍然具有兩重性
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啟示

  1、妥善處理引進與創新

  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都從原始創新開始,能夠引進的技術要積極引進,關鍵是要處理好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的工業技術比歐美國家落後約20年。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日本引進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但重點放在自主創新,引進技術與消化和創新開支之比為1:10,實現引進一代、提高一代、創新一代。據日本科學技術與經濟協會1982年3月調查,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43種工業産品的183項主要技術指標中,日本超過美國的佔29%,趕上美國的佔32%,不及美國的佔39%。這就是説,經過50年代的引進,60年代的消化吸收和70年代的自主創新,日本僅用30年的時間,不僅彌補了與歐美的技術差距,而且實現了趕超歐美的目標,躋身於創新型國家之列,成為世界第二大科技大國。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探索“以市場換技術”戰略,並在1992年正式提出“以市場換技術”戰略,與日本不同的是,我們把重點放在引進技術上,引進技術與創新開支之比為1:0.078,計算機領域為100:1。我國雖然讓出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也引進大量一般技術,但是未能引進多少高新技術。科技部2003年發布的《技術預測與國家關鍵技術選擇》調查報告指出,在218個技術項目中,中國只有一項居領先地位,有27項與領先國家處於同等水平。

  2、從貼牌走向自主品牌

  2005年6月,商務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扶持出口名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戰略目標是,爭取到2010年,有40%以上的出口企業擁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20%;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自主知名品牌,每個地區、每個行業都有能夠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的出口品牌,但是這些目標都難以實現。
  美國《商業周刊》和國際品牌公司歷年公布的全球品牌百強中,迄今沒有一家中國公司榜上有名,2010年6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公布的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100強中只有八個亞洲品牌入圍,且全部來自日本和韓國。
  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8月7日介紹,從玩具到服裝,從小家電到鋼鐵産品,許多中國生産的産品已佔據全球總産量的半壁江山,幾乎每小時就能向全球輸出價值一億美元的“中國製造”。但“炫目”的數字背後,確是難掩的品牌窘境。在國際産業鏈利潤的“V”字形曲線裏,一頭是研發、設計,另一頭是銷售、服務,大量中國産品處於曲線底部,即加工和製造。處於兩頭的産業利潤率大概在20%至25%之間,而底部加工製造的利潤率只有5%。工信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出口産品中,出口企業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指出:“品牌缺失已經成為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的一個坎兒。”

  3、支持企業自主創新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一些企業家&&:引狼入室、與狼共舞、超越群狼。幾十年來,中國一些企業的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
  總體上比較,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滯後,核心競爭力不強。科技部政策與體制改革司司長梅永紅2010年7月8日在《科技日報》發表題為《中國科技發展的幾個戰略命題》的文章中指出:“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仍然是困擾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特別是那些體量龐大的壟斷性國有企業在創新動力和能力上仍然舉足不前。據美國學者喬治?吉爾博研究,中國大中型企業在技術本土化方面的資金投入不到其設備總開支的10%,反映出對技術創新的極度漠視。
  2010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指出:“以市場換技術”只是一廂情願。我們必須清醒認識,關係到國家安全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是引不進、買不到的,我國各級政府和專家學者要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


1234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創新動能不足成中國發展最大隱憂 2010-08-31
草地資源保護:繞不開的人類生存話題 2010-08-05
全球耕地減少:人類與地球共生的困惑 2010-07-08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動蕩時代的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思想頻道]張五常:儲蓄與投資不是兩回事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