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經濟理論
跨國公司:經濟擴張之外的其他角色
2010-09-02   作者:新華社世研中心研究員 李長久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文章索引

跨國公司從未失去民族和國家色彩
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情況下利用外資外企
跨國公司仍然具有兩重性
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啟示

  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情況下利用外資外企

  自中國提出“兩稅統一”,特別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來,西方跨國公司不僅抱怨而且對中國施加壓力。2010年1月,美國計算機等19家企業團體聯合致函美國國務卿、財政部長、司法部長、商務部長以及美國貿易代表,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自主創新相關政策施壓。如專利及標準化政策、反壟斷政策及稅收政策,將對依靠創新的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造成障礙。
  中國一直不斷改善外商投資企業的經營環境,所謂許多跨國外資公司正“逐漸被擠出中國市場”是毫無根據的。以半導體産業為例,在“未來三到五年,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産品市場。”從兩三年前外資就開始收購中國半導體企業,而2010年上半年並購記錄表明,外資繼續加速布局中國半導體産業的跡象愈加明顯。
  主要發達國家既大量對外投資又大量引進外資,我們要認真研究和借鑒這些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和措施。

  (一)制定《外國投資與國家經濟安全法》

  2007年7月26日,經美國國會通過,時任總統布什正式簽署了《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旨在進一步強化對外國公司投資美國資産的審查和限制。
  2005年,法國政府宣布博彩業、保險業等11個産業為保護産業,在2006年又將家樂福等20家大公司列為保護企業,反對外資企業並購。英國《金融時報》曾透露,美國百事可樂公司擬並購達能公司。雖然僅是傳聞,法國上下卻掀起了“達能保衛戰”。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但是,大豆市場的70%已被外國控制,已經到“確保國産大豆30%市場份額”的地步,而外資企業已控制中國75%以上油脂市場,他們憑藉諸多優勢,不僅已經完成對原料加工、品牌、渠道和供應的絕對控制權,而且足以讓上游種植業大部分破産。
  一些專家學者建議人大制定《外國投資與國家經濟安全法》,明確哪些重要戰略産業和相關市場要嚴加保護;哪些産業和相關市場允許外資參與但不能控制或壟斷;哪些産業和相關市場允許外資企業並購或壟斷。

  (二)修訂和完善《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産品目錄》

  美國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購買美國産品法》,要求聯邦政府採購要購買本國産品,即在美國生産的、增值達到50%以上的産品,進口零部件組裝的産品不算本國産品。
  2009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的總額達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與“購買美國産品”有關的1640條款規定,在“不違背美國對國際協定承諾”的前提下,經濟刺激計劃支持的工程項目必須使用“國産”的鋼鐵和其他製成品。所謂美國的“國際協定承諾”,就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享受“豁免權”;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採購協議》(GPA),歐盟,日本,韓國等WTO成員享受“優待”。但是“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非政府採購協議成員則分不到一杯羹。”
  從國際上實行政府採購制度的國家來看,購買國貨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政府採購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評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0《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的文章中指出“白皮書”的基本論點是:中國政府在政府採購貨物或服務時不應區分“本國”和“外國”。眾所周知,區分“本國”和“外國”並非中國的“專利”,去年&&的美國經濟刺激計劃中就有“購買美國貨”的條款。中國美國商會提出,在中國各級政府採購活動中,將在華外資企業的産品作為“本國貨物”。倪光南指出,如果中國也沿用美國的“50%增值標準”,那麼,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在華投資生産的大多數進口零部件組裝商品,是不能作為“中國貨”的。
  2010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公司總裁王鳳英指出,並不是所有在中國製造的汽車都可稱“中國車”。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中國車”進行概念設定。她認為,自主品牌應該佔到乘用車市場份額的70%以上,這樣才能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汽車強國。
  一些專家建議修訂和完善《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産品目錄》,首先要界定什麼是本國産品;其次,政府採購重點應採購本國産品;第三,要鼓勵廣大消費者支持本國品牌,熱愛本國品牌和積極購買本國産品。

  (三)加強宏觀監督

  南開大學葛順奇教授2010年8月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的文章分析:目前,我國國內的資産和市場大約1/3已被外資控制。根據對全國七萬家製造業規模以上外資企業的經營績效分析,2000年到2008年,外商投資企業在華所製造的財富和增值逐年大幅度增長。在財富分配上,僱員工資年均上漲11%,政府稅收年均增長25%,外資企業凈所得年均增長36%。
  2010年8月10日,《國際商報》舉行座談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宋泓指出,改革開放30年以來,外資所提供的技術、管理和國外市場對國內的幫助越來越有限,中國引資進入了平等對待各市場主體的階段。特別是外商投資的獨資化傾向日趨明顯。基於這些變化,我們既要繼續有效利用外資,又要對外資謀求壟斷和超額利潤的行為加強宏觀監管。
  美國在1998年已確立外資審查和監管制度,並逐步形成由財政部長牽頭,成員包括國務卿、國防部長、商務部長、國土安全部長等12人組成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各成員領導其所在部門,就外國資本並購美國企業在國家安全方面産生的影響,與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其他成員共同開展審查和監管。德國《公司法》規定,外資企業在收購德國企業25%或50%以上股權或表決權時,必須報告聯邦卡特爾局,當外資企業收購可能導致德國市場被外企壟斷或控制時,這種收購將被禁止。默克爾&&,德國將把如何監控外資並購德國資産列為今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日本對外投資大大超過引進外資,但仍然採取各種措施限制外資並購日本企業或品牌。日本設有一個專門行政委員會,根據《禁止壟斷法》《外國投資法》和《外匯管理法》等法律法規,監控外資並購日本企業或品牌;日本法院對外資並購有權發出停止令;日本行業協會,也是干預外資並購的強大力量。
  一些專家建議,我國應成立“中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加強對引資和外資並購中國企業或品牌的集中統一監管,減少引資過程中發生腐敗案件;有效利用外資;防止重大裝備製造業和其他重要産業被外資控制,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自“兩稅合一”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實施以來,外資繼續增加。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前七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583.54億美元,同比增長20.65%,其中7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69.24億美元,同比增長29.2%。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對全球跨國公司的調查表明,從2010年到2012年,在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依次排列的19個國家中,中國仍名列前茅。中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只要有利可圖,跨國公司將繼續擴大在華投資,而加強宏觀監管,有利於實現互補互利。


1234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創新動能不足成中國發展最大隱憂 2010-08-31
草地資源保護:繞不開的人類生存話題 2010-08-05
全球耕地減少:人類與地球共生的困惑 2010-07-08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動蕩時代的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思想頻道]張五常:儲蓄與投資不是兩回事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