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全球彩電面板最熱投資地
    2010-03-02    作者:趙美娟    來源:經濟參考報

    繼韓國三星、LG、日本夏普等面板生産巨頭競相到中國內地投資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産線之後,台灣經濟主管部門近日也宣布有條件開放6代以上TFT-LCD面板企業赴內地投資。至此,中國內地已成為全球彩電面板産業的最熱投資地。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內地快速增長的平板市場是推動全球面板産業變局的主因,國內彩電企業集中採購台灣面板推動了日本、韓國向內地轉移生産線,而後者又加速了台灣地區的政策“松綁”,從而形成産業互補局面。

  台灣“松綁”面板企業赴內地投資

  在堅持實施了多年的技術封鎖政策後,台灣經濟主管部門開始有條件開放6代以上TFT-LCD面板企業赴內地投資,限量3座,並且要與台灣已設面板廠有1個世代以上的技術差距。
  台灣地區面板産業政策的解禁,加速了當地企業向內地投資的步伐。全球第三大面板巨頭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將向台灣當局提交申請,到內地投資7.5代面板廠,投資金額為1000億&&&(約213.2億元人民幣),可能會在華南或華東建廠。另有消息稱,友達光電旗下的背光模組工廠達運精密也將投資379萬美元,在青島設立模組工廠。
  友達光電方面&&,從産業角度而言,開放面板産業到內地投資設廠,將提升海峽兩岸在面板業的整體競爭力;從廠商角度來看,企業將縮短産品運送時間和距離,就近服務內地的彩電整機企業。 
  分析人士認為,友達率先在內地投資將有助其保持在台灣面板企業中的領先優勢。此前台灣另一家面板企業奇美光電通過整合,市場份額上已稍領先友達,但奇美在台灣的8代面板線尚未量産,這意味着其7.5代以上面板生産線短時間無法落戶內地,友達可以利用內地的市場優勢再次取得領先位置。
  其實,台灣宣布有條件“松綁”面板企業赴內地投資,關鍵有兩個原因:一是內地快速增長的平板市場,二是日本、韓國企業此前已開始向內地轉移生産線。
  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內地推行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刺激內需政策,家電産品特別是彩電的需求平穩增長,面板需求量大幅提高。在兩岸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內地加強了對台灣地區面板企業的採購力度。去年,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率領8大電視廠商採購了30多億美元的面板,今年初,內地的9家彩電廠商再次與台灣面板廠簽訂了高達53億美元的採購合約。
  有了內地彩電製造商的集中採購,台灣面板企業在內地的市場份額快速提升。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在內地面板進口份額中,台灣地區已佔到五到六成,韓國降到兩到三成,此前韓國面板在中國內地佔到一半以上。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預計今明兩年內地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市場,隨着台灣地區面板企業向內地轉移生産線,海峽兩岸彩電産業正不斷走向深度對接。中國內地是全球最大的彩電製造基地,形成了一批全球知名品牌,而台灣地區企業具有面板技術優勢和製造優勢,雙方的對接有助於創造多贏局面,更有助於提升兩岸産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

  日韓競相轉移生産線搶奪市場

  在台灣地區宣布有條件“松綁”面板企業赴內地設廠之前,包括日本夏普、韓國三星電子、LG等在內的日韓企業紛紛&&將在中國內地投資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産線。
  有分析人士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內地企業集中採購台灣面板,快速提升了台灣面板在內地的份額,日本和韓國企業為了重獲市場優勢,率先向內地轉移高世代面板生産線。
  2009年7月,安徽鑫昊等離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與日立等離子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協定,接手後者的一條等離子面板生産線、技術團隊和一系列專利許可。8月,夏普向南京中電熊貓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轉讓其第6代液晶面板生産技術及龜山第一工廠的設備。此外,夏普還與南京市、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就在南京建設一條8代線簽署了意向協議。
  2009年12月,韓國總統辦公室發布公告稱,為了順應中國液晶電視市場迅速增長的發展趨勢,韓國政府批准了全球前兩大液晶顯示器製造商——三星電子、LG顯示器在華建設一條7.5代和一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産線的計劃。
  據悉,LG顯示器與三星電子投建的面板生産線分別耗資40億美元、22億美元。其中,前者的項目將於今年在廣州開工建設,2012年實現量産。三星的7.5代線則將落戶蘇州,每月産能約9萬片。
  此前,液晶面板的投資或轉讓一直受韓國政府嚴格控制。韓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頒佈了《産業技術流出防制法》,明確指出LCD屬於核心戰略産品。2003年京東方收購現代液晶面板生産線以及2006年長虹收購等離子廠商ORION(歐麗安)時,都引發過韓方關於核心技術外泄的爭議。
  韓國和日本企業紛紛向中國內地轉移面板生産線除了巨大市場需求外,還有着更深層的原因。戰略諮詢公司帕勒諮詢分析認為,金融危機引發不同地區之間貨幣價格的變化,是加速日韓面板産業向中國內地轉移的重要原因,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日元兌美元大幅升值嚴重影響了日本産品的出口,此外,韓、日兩國的市場小,本土消費有限決定了兩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性。
  夏普海外營業本部長兼中國地區總裁菅野信行坦承,日企堅持“日本製造、中國銷售”的發展模式只會被匯率和成本拖垮。韓國知識經濟部崔炅煥也&&,中國已經成為韓國的一大依賴,企業不能因為要為本國創造就業崗位而冒錯失市場的風險。中國不僅基礎生産要素便宜,而且匯率穩定,在中國內地投資建廠,有助於日韓企業貼近市場以獲得競爭優勢。

  內地面板投資過熱亟須“降溫”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發達國家的彩電市場普遍萎縮,但中國內地卻保持了快速增長。數據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平板電視銷售規模佔全球比重已經達到20.3%,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位,未來3年中國內地將生産全球60%以上平板電視,預計面板的年需求規模在1000億元左右,這是我國台灣以及日韓面板企業向內地轉移面板生産線的重要原因。
  2009年是中國平板顯示産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據報道,去年以來國內宣布投建的7.5代以上生産線已經多達7條。按照每條8代線的投資額280億元計算,未來幾年內,內地在液晶面板生産線上的投資將不少於2000億元。有業內人士擔憂,當前面板産業投資已經過熱,未來恐怕將出現産能過剩局面。
  接近工信部的知情人士透露,為抑制液晶面板産業投資過熱防範産能過剩,工信部將&&針對液晶面板産業的指導意見,特別是對6代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未來的審批可能會更為嚴格。目前指導意見已經完成,其中也會涉及等離子的發展意見;而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明確提出了控制液晶面板線投資主體數量的政策。
  分析人士指出,內地在引進液晶面板生産線時尤其要注意面板技術的先進性和生産線的環保性。外資企業為了保持技術領先性一般不會轉移最先進的生産線,通常的做法是,他們一邊在本國或地區內建設更高世代的生産線,一邊向外轉移相對低世代的生産線。
  對內地面板企業來講,引進産業和生産線不等於引進技術,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創新能力,內地企業必須在面板産業轉移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因而,前一段時間出版的《中國彩電的戰略密碼》一書認為,中國彩電業的惟一發展之路是在國家的支持下獲取關鍵技術,並且讓企業持續地擁有技術創新能力,構建完善的工業創新體系,從根本上解決核心技術和産業配套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産業的穩健發展。

    我國彩電振興關鍵是整合“官産學研”

     當前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的面板廠商紛紛向大陸轉移生産線,大陸彩電業能否借助這次産業轉移實現産業振興值得關注。近日出版的《中國彩電的戰略密碼》深入研究了全球彩電及其相關産業的發展模式,對大陸彩電業的轉型和升級戰略進行了詳盡闡釋。

   [觀點] 兩岸彩電業深度整合衝擊日韓優勢

    中國台灣地區前不久宣布將開放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産線赴大陸投資,隨後台灣友達光電&&將在大陸興建7.5代面板生産線。筆者認為,海峽兩岸彩電業正在走向深度整合,我國台灣地區在面板製造領域的優勢正與大陸的彩電整機製造優勢實現對接,這將有效提升兩岸彩電業和面板業的競爭力,衝擊日韓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優勢。 

  相關稿件
兩岸彩電業深度整合衝擊日韓優勢 2010-03-02
中外彩電對弈面板“大棋局” 2010-02-02
3D電視:重構全球彩電新秩序 2010-01-26
互聯網電視改變彩電業運營模式 2010-01-19
中國彩電業醞釀新一輪全球攻勢 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