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的面板廠商紛紛向大陸轉移生産線,大陸彩電業能否借助這次産業轉移實現産業振興值得關注。近日出版的《中國彩電的戰略密碼》深入研究了全球彩電及其相關産業的發展模式,對大陸彩電業的轉型和升級戰略進行了詳盡闡釋。
全球彩電業劃分為“三個世界”
當前全球彩電業的研發、關鍵部品和整機製造主要集中到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按照對産業影響力的強弱,這5個地區可劃分為三個世界,美國是“第一世界”,日本和韓國是“第二世界”,中國台灣和大陸則處於“第三世界”,它們對産業控制力的差異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産業形態。 美國雖然不直接生産彩電,但仍通過基礎技術研發、市場准入標準及關鍵核心部件控制着全球彩電産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美國走在所有國家的前面,掌握着大量基礎專利。同時,美國將各種專利整合為産業標準,成為全球彩電企業必須遵守的標準。此外,美國依然控制着整個産業鏈的核心環節,比如液晶面板專用玻璃基板是由美國康寧公司主導,該公司在全球擁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並左右着整個産業鏈的利潤分佈。 日本具有強大的産業組織能力和産業生態構建能力,能夠快速實現從基礎技術向應用開發的轉變。日本在彩電産業領域採用集團軍作戰的方式,相關決策者一旦發現具有市場潛力的技術“種子”,可以快速調動産業鏈各個環節的力量,形成一條完整的“官産學研”工業體系。這就是為什麼等離子、液晶兩大技術誕生於美國,但日本卻成為這兩大技術開發與應用領先者的根本原因。 韓國彩電業的發展是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一個樣板。在政府和企業界的推動下,韓國彩電工業與日本的技術差距快速縮小,並且具有成本優勢,再加上美國市場對韓國企業的開放,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韓國彩電工業在全球範圍內的崛起,並快速造就了三星和LG兩大品牌。在成本控制方面,韓國彩電企業採取“供應力壓倒性戰略”,通過大幅提高供應力來降低産品價格,提高市場份額。 中國台灣地區的企業抓住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日本廠商減緩對液晶面板投資的機會,積極引進新技術,再加上當局大力鼓勵民間企業研發和投資建廠,這些因素推動了台灣地區面板産業的快速崛起,成為當今該地區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高科技産業之一。但是,這種崛起僅限於製造能力,主要是為日本和韓國的企業代工,在上游關鍵技術和下游品牌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
中國彩電産業的振興“路線圖”
進入平板時代後,曾經創造CRT時代輝煌的大陸彩電業陷入了“缺芯少屏”的困境。産業關鍵技術及相關配套産業的缺失,使大陸彩電業喪失了全球競爭力,整個産業面臨着“空心化”的危機。當前,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多條高世代面板生産線紛紛落戶大陸,大陸彩電業能否借助此次機遇實現産業振興值得關注。 《中國彩電的戰略密碼》分析認為,以往大陸相關産業盛行的“以市場換技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事實證明,“以市場換技術”的結果往往是:市場讓出去了,卻換不來技術或者換來的是不入流的技術。作為“以市場換技術”的典型代表,當前上廣電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這一政策的失敗。 中國彩電産業要真正實現産業崛起,就必須打通産業環境、産業技術以及産業鏈三個環節。首先,要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下,形成“官産學研”相結合的産業發展體制,營造良好的産業發展環境。作者在書中呼籲,政府應盡快成立專門的職能部門,利用投融資、財政、稅收、人才等政策的杠桿作用,集中資源培養一批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骨幹企業,建立一批共性技術研發中心,鼓勵開展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活動和産業化發展。 其次,中國彩電企業面臨着全球化的競爭,這種競爭的核心就是技術創新機制與技術創新成果的國別競爭。國內相關企業應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完善的自主技術創新體系,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産業化應用的技術創新能力。當前國內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要加強平板顯示産業上下游産業整合,着力於先進平板技術的産品研發,搶佔第二代平板顯示技術(如SED和OLED)先機,儘早謀劃相關專利策略與布局。 最後,引進生産線只是面板産業的第一步,如果上游材料、設備等無法實現配套,面板企業也只是停留在來料加工的組裝階段。中國企業必須在平板電視領域構建覆蓋材料、器件、設備的完善的産業鏈,實現産業配套設施、上下游材料的本土化,從而形成可持續的産業發展平台,推動我國彩電産業持續健康發展。 平板顯示産業實際上是一個國家戰略産業,它不僅關乎彩電企業的競爭力,更是衡量電子信息産業乃至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目前國家已經公布了《電子信息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積極支持彩電面板産業的發展。中國彩電業需要在政策的有效指導下,快速掌握産業核心技術,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起我們自主、完善的工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