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台灣地區前不久宣布將開放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産線赴大陸投資,隨後台灣友達光電&&將在大陸興建7.5代面板生産線。筆者認為,海峽兩岸彩電業正在走向深度整合,我國台灣地區在面板製造領域的優勢正與大陸的彩電整機製造優勢實現對接,這將有效提升兩岸彩電業和面板業的競爭力,衝擊日韓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優勢。 在平板時代下,彩電業的産業鏈模式與CRT時代完全不同,日本和韓國的彩電企業普遍採取“垂直整合”的模式,實施從屏到整機的戰略整合。在這種模式下,日韓彩電企業形成了雙重競爭優勢:在包括大陸在內的整機製造企業面前,日韓平板企業具有上游面板優勢;而在與單一面板企業競爭時,它們則擁有整機品牌和市場優勢。正是這種雙重競爭優勢造就了日韓彩電企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當前韓國、中國台灣地區和日本是全球三大面板製造基地。日本和韓國企業掌握着産業的核心技術,台灣面板産業的競爭力主要來自成本,但隨着高世代面板生産線競爭的加劇以及面板價格的不斷下滑,台灣面板的價格優勢面臨巨大的挑戰。資料顯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正是在大陸彩電企業大量訂單的拉動下,那些處於半停産狀態的台灣面板廠商才得以維持産業規模。在全球面板産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之際,海峽兩岸的彩電上下游産業亟須實現深度整合。 目前,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市場,龐大的市場機會吸引全球面板企業向大陸轉移生産線。在過去的一年裏,包括日本夏普、韓國三星電子、LG等在內的日韓企業已開始在大陸投資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産線,但是真正與大陸彩電産業形成互補優勢還是台灣面板企業:大陸擁有全球最大的彩電市場,同時也培育了海爾、長虹等國際化彩電品牌;而台灣地區則掌握着顯示屏的製造技術和龐大的生産製造能力,雙方實現對接有助於創造多贏局面。 在當前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下,品牌與技術是彩電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兩大支撐。品牌體現了企業對市場的真正佔有,是抵禦經濟形勢變動的有力武器;而技術決定了企業創造需求的能力,是産品增值空間的根本來源。事實上,台灣面板企業在大陸投資後,兩岸彩電企業可以形成品牌與技術相結合的穩定競爭結構,快速提升雙方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 在CRT時代,中國彩電業在全球範圍內扮演了一個驅逐者的角色,它用低成本的巨浪把外資彩電企業排擠到狹窄的市場空間,其根本原因是中國低價格生産要素基礎上的大規模製造帶來的産業經濟性的勝利,其外圍的産業條件是相對完整的電視産業鏈的構建。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彩電上下游産業的整合,可以實現市場與技術的良好對接,中國彩電業有望重演CRT時代驅逐外資的一幕。 從世界産業發展來看,産品技術可以從外部獲得,但如果自身不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這種技術的獲取方式是不穩定的。在當前兩岸面板産業不斷走向整合對接之時,大陸彩電企業還是要着眼於自主創新,形成從屏到模組再到整機的完整産業鏈,實現顯示産業的全線垂直整合,並構建獨立自主的顯示器件産業集群,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彩電工業的轉型與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