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貧窮:徘徊在開發與保護兩難中的怒江
    2010-02-05    作者:記者 趙大春 葉建平/昆明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西部大開發實施十年來,西部地區整體快速發展,但還有部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百姓生活極度貧困,它們與東部甚至西部整體的差距沒有縮小,雲南省怒江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開發與保護的兩難中,它陷入了“抱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困境。專家認為,要啃掉怒江這樣的“硬骨頭”,西部大開發政策應從過去的整體推進轉變為對特殊區域的重點扶持,核心是加大開發和保護力度,讓這些地區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上篇 生活真苦 出門真難 保護環境真不易

本報記者 趙大春 攝

  “看天一條縫、看地一道溝、出門過溜索、種地像攀岩”,這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許多群眾生産、生活的寫照。位于雲南西北部的怒江州由于生存發展環境惡劣和長期建設投入不足等原因,交通閉塞,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所轄的4個縣均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一半的農村人口還處于貧困之中,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交通不暢,出門過江靠溜索

  記者驅車從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庫鎮出發,沿著怒江一路北行,多次看到當地百姓溜索而過。福貢縣馬吉鄉旺基獨村村民阿起説,她是過江來買鹽的,如果不用溜索,要多走1個多小時。“我們大人過溜索很正常,但是小孩上學要單獨溜索,還是很危險的。”

  怒江州位于滇西邊境,是“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産核心區域,以雄奇險峻的怒江大峽谷聞名于世,高黎貢山與碧羅雪山綿亙數百公里,既造就怒江大峽谷的壯美景觀,也造成峽谷居民行路艱難。
  “溜索”在一些景區被作為驚險刺激的旅遊項目,而在怒江卻成了一些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趕集、走親戚、上學要溜索過江。
  怒江州委書記段躍慶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由于怒江兩岸的農民居住分散,且沒有資金修橋,溜索便成了當地百姓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前溜索是用竹篾或藤條編制而成,極不安全,現在政府用鋼索代替竹索,並定期檢查、更換,安全性大大提高。
  溜索是怒江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一個縮影,據了解,目前怒江是一個沒有機場、沒有鐵路、沒有水運、沒有高速公路的一個“四無”地區。
  “現在從六庫到省會昆明,開車大約要9小時,我們到省裏開半天會,在路上來回要兩天。”段躍慶説。
  州府到省會不好走,州內的道路就更差了,記者所走的從福貢縣到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通縣道路就十分狹窄,在一些地段當兩車相遇的時候,一輛車得先靠邊停住,等對面車過了才能再走。縣到鎮、到村的路就更難走了,通往福貢縣石月亮鄉利沙底村培朵小組的山路崎嶇陡峭,在許多彎道,記者乘坐的越野車必須倒車一次才能通過。
  怒江州交通局副局長趙潤澤説,由于很多公路是建在半山腰上的,經常是“晴通雨不通”,而“三江”上大部分橋梁僅設計為人馬吊橋,雖然兩岸修了公路,但“通路不通車”的現象十分普遍。
  據怒江州扶貧辦統計,目前全州還有47.3%的行政村尚未通公路。

  生活困苦,46%的農村人口貧困

  45歲的恒有堂是怒江州福貢縣石月亮鄉利沙底村培朵小組的村民,至今未婚,和82歲的父親住在兩間小屋裏。記者看到,他家的房子建在山坡上,搭在門口和山坡間的6根小樹幹成為兩父子進出房屋的小“橋”,房墻是用竹篾編織而成,透風漏雨。

  為了禦寒,恒有堂在家裏搭起了火堆。家裏兩盞電燈只有一盞能亮,一臺黑白電視機也無法正常播放,屋頂的茅草也是在雲南省實施“扶貧安居工程”後換成石棉瓦的。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怒江了解到,像恒有堂家這樣貧困的家庭還有很多,甚至很多家庭更貧困。據怒江州扶貧辦統計,全州每人平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貧困人口還有14.07萬人,佔農村總人口的46%,其中,96%以上的獨龍族、90%以上的怒族、90%以上的傈僳族、89%以上的普米族群眾還處于貧困之中。
  據統計,2008年,怒江州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8042元和1448元,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1/3和雲南省平均水準的1/2。目前,全州還有61%的農業人口尚未解決安全用水問題,32%的自然村未通電,還有8.57萬人需易地開發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有2.5萬戶貧困農戶還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內。
  段躍慶説,西部大開發以來,雖然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怒江的扶貧開發力度,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扶貧開發投入資金有限,缺乏産業支撐等原因,怒江整體貧困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脫貧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生態破壞,4萬多人仍生活在滑坡體下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怒江兩岸看到,在陡峭的山坡上,一塊塊大小不等的耕地倣佛鑲嵌在成片的山林植被中,外來的人形象地稱之為“大字報”地。
  怒江州委書記段躍慶告訴記者,怒江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佔總耕地面積的76%,農民大多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種,這就是為什麼説“種地像攀岩”了。

  “貧窮的怒江人民不得不把手伸向山林,造成山林被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較大破壞。”怒江州州長侯新華説。
  “由于有限的耕地承載了過量的人口,為了吃飯,老百姓只有靠陡坡墾殖、廣種薄收的方式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造成了生態破壞,自然災害頻繁。”怒江州環保局局長侯新文説。據怒江州扶貧辦統計,全州基本穩産農田只有40.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39.8%,每人平均不足1畝,水利化程度只有18%,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據怒江州環保局調查,全州現有657個滑坡、泥石流點,有4萬多人因安全隱患急需搬遷。
  另外由于農村能源結構單一,老百姓只有靠砍伐樹木來滿足基本的燃料需求,全州僅農村生活用柴量就達每年300萬立方米。
  “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怒江州實行了最嚴格的政策,使得海拔2500米以上山頂區域的生態得到了完整的保護,2000米至2500米半山區的生態得到較好恢復,但加劇了2000米以下河谷地帶的人類活動,河谷地帶已經成為生態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侯新文説。
  怒江州委副書記李四明認為,雖然怒江堅持“生態立州”的發展思路,嚴格地執行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但由于廣大農村地區粗放型的生産方式尚未根本改變,造成資源浪費、破壞生態等現象時有發生。


123
  相關稿件
國開行鼎力支援西部大開發 2009-12-08
金融積極“輸血”西部大開發 2009-11-27
重大工程服務西部大開發 2009-11-23
國家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西部大開發政策 2009-06-26
曹玉書: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已進入新階段 200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