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新興産業的熱情從未像現在這樣高漲。 最近一段時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三次座談會,討論如何發展國內的新興産業。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則透露,我國正在抓緊制訂新興産業發展的相關規劃,並且將把新興産業發展列入“十二五”規劃的重點。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發展新興戰略性産業既能促進消費、增加投資、穩定出口,也是調整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現實切入點。來自私募和風投的聲音則表明,新興産業相關市場未得到有效開發,所以未來具有驚人的潛在市場規模,蘊藏巨大商機。
聚焦 1 七大産業入圍
誰將成為新興産業的領軍者?
據了解,戰略性新興産業將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産業七大産業。這些産業中誰將成為新興産業的領軍者呢?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學者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新能源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尤其巨大,而物聯網作為“十一五”規劃未列名的黑馬産業也備受矚目。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何振一對微電子等新型材料、生物醫藥、空間海洋開發等領域&&了很大的關注,他認為這些領域都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又是中國現階段沒有發展好的産業,“其中,海洋的戰略地位愈來愈重要,我國的海洋資源又很豐富,值得大力發展投入。”
聚焦 2 私募、風投看好新興産業
成熟技術受追捧
由於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物聯網、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産業應用範圍廣闊,相關市場也還未得到有效開發,所以具有驚人的潛在市場規模。對於新興産業的市場前景,資本市場普遍看好,紛紛着手搶灘登陸。 據物聯網應用高峰論壇人士分析,物聯網行業在未來3到5年市場規模可達到3000億元,劉海濤則認為這將是一個會突破萬億元規模的産業;北京君略産業研究院則預計,生物醫藥和新能源行業的市場規模,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會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
聚焦 3
技術標準莫衷一是 産業聯盟亟待推進
隨着新興産業的迅速發展,産品技術標準問題日漸顯露出來。業內人士説,在技術標準方面,我國許多新興行業沒有統一規範,只能按照國外指標配套生産,嚴重阻礙了我國産品參與國際競爭的步伐。 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長友説,誰制訂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主導權。廣泛應用於自動化領域的光電編碼器,國外企業就常常以技術標準不合規範為由打壓我們的市場。此次金融危機為我國企業爭奪行業話語權提供了機會,在開拓國際市場、引進人才增強技術實力的同時,也應盡快制訂各領域技術標準。
聚焦 4
三大瓶頸有待突破 自主創新應成重中之重 有關人士認為,受金融危機影響,一些國際知名企業遭受重創,大量高新技術和專業人才通過不同方式進入國內。我國擴大內需政策促使市場逐步活躍,為新興産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和人才環境。 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從長遠發展看,我國新興産業面臨着基礎研發滯後、産品結構單一、産業鏈缺失三大“瓶頸”。國家應當在各個産業規劃中有所側重,在稅收、補貼等各個方面着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和企業,進而搶佔市場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