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 財智
|
經參 思想
|
經參 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曼徹斯特的過去與未來
曼徹斯特在很久以前迅速崛起,之後經歷了痛苦緩慢的衰退。今天,在曼徹斯特的製造博物館和破敗不堪的倉庫區,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已經逝去的過往:人們不斷回想著舊日時光,那時的曼徹斯特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城市,天際線不時被製衣廠林立的煙囪阻斷開來。每個大城市都有其決定性的時刻,曼徹斯特的決定性時刻仍然在半新不舊的北角建築中閃現光芒,這個區域至今遍佈着維多利亞式的碩大磚結構倉庫和曾經的廠房。 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何在曼徹斯特起飛?在伯明翰和蘭開夏郡等較小的城市和地區也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工廠,但曼徹斯特擁有幾項優勢。曼徹斯特有大量自有土地和寬鬆的建築法規,便於建造工廠及工人住宅,而利物浦等地空閒土地不多、各項規定較嚴格的港口城市則不具備此優勢。同時,曼徹斯特臨近水系,可以為早期使用磨驅動的工廠提供水力,其中最大的河流默西河一直流入大西洋,為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此外,曼徹斯特的鐵路線四通八達,便於煤炭從英格蘭與威爾士等地輸入。 曼徹斯特在19世紀中期達到鼎盛。雖然英格蘭幾乎不産棉花,曼徹斯特卻有“棉都”之稱。大批原棉由遙遠的地方運抵曼徹斯特,在這裡經由先進的機器加工(梳棉、密織以及精染)成為紗線、布匹,最後製成成衣,然後通過運輸原棉的同一通道運往世界各地的市場。曾經一名不文的城市因為擁有了全球供應鏈、競爭優勢和自動化,而成為世界紡織貿易的中心。 新式製造機器固然激動人心,支持其存在發展的供應網絡也同樣重要。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的工廠需要更多、更廉價的原材料:不僅是來自埃及和美洲的棉花,還有亞洲的染料與絲綢,以及鐵礦石和煤炭等礦産資源。這也是為何蒸汽機不僅對蒸汽貨輪以及蒸汽機車的廣泛使用至關重要,而且對工廠的發展也功不可沒。供應鏈效率的每一點兒進步都能在機械化生産中得到體現。 在最繁忙時,曼徹斯特的各條運河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交通命脈。高效生産遠遠不夠,還必須把成品高效地運送出去。各項小型的運河工程最終在1884年貫通成曼徹斯特通海運河。通過這條運河,海運貨輪可以沿河前進約65公里,直抵內陸的曼徹斯特港。這是一個完美的組合:一個具有工業擴展空間的內陸城市,憑藉着運河之便,能夠像港口城市一樣便捷地通過海運運輸貨物。同時,鐵路在陸運中發揮了同等重要的作用:曼徹斯特是世界上第一條城際鐵路線(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的終點。 由此,曼徹斯特的製造業令全世界艷羨,各地的公司紛紛效仿曼徹斯特模式。成功的仿傚對於曼徹斯特當地的工廠來説卻是一種悲哀,曼徹斯特的商業企業除了出售成衣,也出售製衣機器,多家公司以工程技術著稱,迅速將其機器産品銷往世界各地。之後,這些機器被複製、改進、商品化。到了20世紀,從法國到美國都能看到巨型紡織工廠的身影。至此,曼徹斯特的機械化優勢逐漸消失,而更靠近南美洲等原棉農業産地的新工業中心開始取代曼徹斯特的位置。 曼徹斯特的工廠經歷了漫長的向生産上游遷移的過程,開發更時尚的成衣設計、保證更好的品質、創立品牌、推進機械創新。這樣的措施確實有效,避免了廉價競爭者導致的行業內惡性競爭。然而,曼徹斯特的紡織業還是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漫長衰落。時間推進到20世紀50年代,此時曼徹斯特空置的廠房數量已經超過了滿負荷運轉的工廠,曼徹斯特也成為英國工業力量明日黃花的象徵。 到了20世紀80年代,曼徹斯特空置庫房的知名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裏面曾經滿載的輝煌。20世紀80年代,英國以曼徹斯特為中心的後朋克音樂標籤是被稱為“工廠唱片”的唱片公司並非毫無道理,很多樂隊都在維多利亞式的舊廠房裏安營紮寨。曼徹斯特已經成為製造業衰退的標誌。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於是創立了欣欣向榮的音樂業,但他們長久的失業和揮之不去的絕望也是對第一次工業革命誕生地上殘存空虛的一種責備。 1996年,愛爾蘭共和軍在曼徹斯特市中心停放了一輛裝滿爆炸物的卡車。雖然提前警報確保了該地區人群全部得以疏散,但爆炸嚴重毀壞了數十幢建築物。這一事件成為曼徹斯特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經過了多年衰退與毫無作用的轉型戰略之後,重建工作無疑是曼徹斯特發展的催化劑。該悲劇事件將全國的注意力吸引到飽受蹂躪的曼徹斯特,也讓人們有了一個重新思考城市中心的機會。 目前,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現在的曼徹斯特市中心是斯賓尼菲爾德(Spinningfields),這裡在19世紀80年代曾是擁擠的紡織廠聚集區,每家工廠都擁有15 000&婦女勞動力織機和縫紉機。今天的斯賓尼菲爾德則是現代的商務區,高端時裝店和新奇建築林林總總。在一棟二層小樓的服裝店玻璃櫥窗裏,展示着幾百台老式勝家縫紉機搭建的藝術裝置矩陣,折射出該地區的工業過往。當然,店中的大部分服裝是中國製造。 由斯賓尼菲爾德往北幾個街區就是北角,這裡的一些舊紡織廠庫房已經改頭換面變成了高端設計工作區,成為網絡公司、游戲開發商和圖形工作室的新家。這裡是曼徹斯特轉型成為數字中心的展示範本。也許曾經武裝了工業時代的設計與工程技術並未消退,隨時準備在媒體、娛樂和營銷領域大展身手。(但現在下結論仍然為時過早,大部分空間依然有待利用,而且政府向已經進駐的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 再往北走幾個街區,就到達了頂着漂亮名頭的新伊斯靈頓區,此處就能看到更多重塑曼徹斯特的不確定性。新伊斯靈頓區內大部分還是廢墟:維多利亞時代的工廠只剩下了破敗的舊址,屋頂塌陷,窗戶早就不翼而飛了。由於已被列為歷史遺跡,這些老房子禁止拆除。但保持原貌重建(如歷史建築名錄要求)的成本與風險都高得驚人,因此這些廠房就一直矗立在那裏,慢慢地腐朽下去,提醒着人們已經逝去的帝國輝煌。雖然其中一些房屋確實在最近的房地産泡沫中引起了投資商的興趣,但最後還是未得善終:現在成了一個又一個圍起來的工地,但均處於停工狀態,尷尬地凝固在了過去與未來之間。在無盡的拖延中,這些房子為該地區蒙上了一層無人工作的廢棄工地的頹敗色彩,碎石遍地、灰塵飛揚,毫無生氣。 但在這樣的後工業景觀中,仍然存在一些希望與增長,比如在曼徹斯特某條運河的河岸邊,與舊時霍亂醫院毗鄰的舊工廠廠址目前已經建起了一座現代化高層建築,上面一層與底下一層都呈一定角度,並且噴塗了粉、棕和桃紅等完美搭配的色彩。大概由於設計師在堆疊薯條時找到了設計靈感,這座建築就被稱為“薯條”,是現代工作、生活和娛樂空間的範本模型。上面若干層是公寓,最下面幾層是餐館和購物中心,中間層則是寫字間。 毋庸贅言,房地産泡沫的破裂對建築行業的打擊最大。該建築中的餐館和咖啡館工程項目自然停工,而且也沒有多少人願意住在商用樓裏。因此,該建築的所有者決定,與其讓這座建築空置,不如在此進行一項重現曼徹斯特昔日輝煌的實驗:他們將建築物提供給地方製造業協會使用,作為未來産品製造的實驗基地。目前,這裡是曼徹斯特微型製造實驗室,也是英國第一家微型製造實驗室。 微型製造實驗室是一個特殊的創客空間,以尼爾?格申費爾德的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在10年前創立的模型為基礎建造—微型製造實驗室源於格申費爾德在麻省理工學院開設的熱門課程“如何製造(幾乎)任何東西”。每個微型製造實驗室(寫作本書時,共有53個此類實驗室分佈在全球17個國家中)至少配備一套數字製造工具,包括一台激光切割機、一台刻字機、一台大型數控傢具製作機以及一台小型電路板製作機、基本的電子設備,有的實驗室還有3D打印機。這些實驗室有時會配備更傳統的機械加工車間工具,比如金屬車床和鑽床,但通常更多地配備較小型成型機。 曼徹斯特微型製造實驗室在周五和周六免費開放。我在曼徹斯特時,實驗室每個周五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當地的大學生們忙於製作建築和傢具模型;激光切割機總是處於工作狀態,學生們在上面製作藝術品、完成設計課程的功課。在免費開放日進行的項目需要在線記錄,以便大家相互分享。其他時候,會員則會付費使用微型製造實驗室,他們的項目可以享有專有權,不必向公眾公開。 老實説,要把這個創客空間看作新英國製造業的種子確實比較勉強。這裡完成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當地的學生之手,不過是平常的設計或商業作品。熱門創業尚未大量出現。與美國的技術工坊等創客空間不同,微型製造實驗室的創新精神還有待提高。但實驗室管理者海登?英斯利(Haydn Insley)認為實驗更好地激發了創造力,他説:“這關乎個人製造物品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改變事物的能力。這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意,我們試着幫助他們實現這些創意。重要的是設計,而非製造。” 看看存在至今的英國製造業成功案例,我們就能明白英斯利的樂觀來自何處。雖然在紡織業和餐具製造領域內的榮光不再,英國目前仍是航天工業的領頭羊(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是世界第二大國防承包商),並且其汽車設計仍然享譽全球。英國還有眾多創新型消費品公司,比如戴森公司就憑藉着高端設計與超群工藝,讓消費者願意花大價錢購買吸塵器、電風扇等司空見慣的産品。曼徹斯特的大學仍然是英國最大的工程師搖籃。技術一直都在那裏,它們只是在尋求新的出口。 也許,頂着一頭長髮、在曼徹斯特微型製造實驗室激光切割機旁孜孜不倦的設計專業學生中就會出現下一個戴森。或許,他們只是自顧自地忙碌,使用很多相同的工具,只不過這些工具現在的價格更為低廉,人人可以擁有。這家微型製造實驗室已經創立了數百個項目,而且才不過是剛剛開始。但我們了解一點:曼徹斯特曾經創造出了改變世界的産品,在水中、在空氣裏、交織在歷史內。我們可以預見,這樣的改變也會發生在曼徹斯特微型製造實驗室裏。默西河上的船舶已經再次啟動。 但過去與現在有着明顯的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只能發生在像曼徹斯特這樣享有自然資源與運輸便利的城市裏,新的創客運動卻可以無處不在。雖然曼徹斯特微型製造實驗室位於舊紡織工廠的廠房內,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回應,其中應用的工具與技術卻可以在倫敦某一棟摩天大樓的辦公室裏或是一座改建的穀倉中輕鬆找到。此外,使用這些工具和技術的創客可以存在於世界各地,在家中上傳設計文件。現在,“地點”在製造業中日趨式微:地理不重要,創意才是王道。 此外,大型工廠已經可以被徹底拋棄,煙熏火燎和棚車大小的鋼活塞早已是明日黃花。小公司會在分散式製造業的新世界中蓬勃發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好像回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最初日子。珍妮紡紗機改造了世界,並不是因為它創立了製造工廠,而是在於它開創了家庭手工業這一確實有力的經濟力量。 我們現在熟知的家庭手工業(最初名為“家庭系統”或“企業外工作系統”)最初成形於木框架腳踏紡織機,這種機器能夠同時紡成多股紗線,就像多&手紡車在同時工作。新式紡織機製作相對容易,價格相對低廉,而且只需要桌子大小的有限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説,它們就是那時的“桌面製造”。 珍妮紡紗機可以在家中使用,將紡織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數倍,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説,室內工作首次比室外工作收入更高。男女均可在家中使用珍妮紡紗機,鞏固了核心家庭體系,為孩子創造了更好的工作環境,也打破了人們對地主的依賴。由此,普通人也不必通過行業工會系統的學徒期,就能成為創業者。即便工廠在家庭住宅周圍遍地開花,家庭創業仍然備受歡迎。各家公司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工作外包給熟練度高的手工匠人,他們可以憑藉微製造技術産生數倍於工廠的成果。 此類機器的廣泛應用基本上終結了英國歷史上的農業時代,大部分人不再需要在田地中辛勤勞作。有了改良的農耕機器,幾個人即可完成播種與收割,其他人則可以在家庭作坊中工作。紡紗機之後,又出現了使用木質織機的編織技術。 因為此類工作並不依附於土地,也就不依附於地主。在家工作的人們由此對自己的經濟前景享有更強的獨立性和掌控力。不過,雖然擺脫了某一地主的控制,卻又必須與市場供需的力量作鬥爭。收購家庭作坊産品的工業大買家總是壓低價格,並以停止收購相威脅。 家庭作坊的收入並不比田間勞動的所獲多,但至少工人們可以自己安排時間。這就向着創業精神又邁進了一步,但尚缺乏真正不同的創新。相反,大部分家庭手工業只是大型工廠的分散勞動力,不要求這些工廠對新的生産設備投資或更新工具,家庭作坊也因此可以接到一些小訂單或特別訂單。家庭手工業絕不是家庭發明,家庭手工業者完全受制於工廠主。 無論如何,家庭手工業的興起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部分,此次工業革命經常無法擺脫“撒旦磨坊”的陰影。從某種意義上説,家庭手工業更接近創客推動的新工業革命,而不是那些通常與製造業相關的大型工廠。它們是生産的一種分散形式,以比大型工廠更靈活的小批量生産方式作為統一型工廠的補充。 家庭手工業適合且鞏固了家庭結構,使所有家庭成員都有工作機會(不管你喜歡與否,都將很多孩子包括在內,推動了英國史上人口爆炸時期的前進步伐)。當大型工廠將年輕人紛紛吸引到城市的工業區工作和生活,家庭手工業則推進了鄉鎮的發展,同時着眼於花邊製作等珍貴的手工工藝,也使其得到傳承,此類工藝在當時很難用機器製造,即便可以,花費也相當不菲。 19世紀,家庭手工業仍然保持着強勁的發展勢頭。30年代末,卡萊爾市的Dixons公司在周圍的鄉鎮雇用了3 500名家庭手工業的手織機織工;10年後,貝爾珀市的Wards公司為4 000名家庭手工業的編織工人提供了工作;到了70年代, Eliza Tinsley公司將工作外包給英國中部地區的2 000個釘子和鏈條製造者。即便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如火如荼時,由於家庭手工業分散勞動的存在,小作坊的數量還是遠遠超過了大型工廠。 把家庭手工業和現在典型的創客式小公司作比較。今天的家庭手工業更多的是Etsy網站平台上的賣家,使用電腦控制的刻字機為蘋果筆記本電腦製作時髦貼畫,或是製作、出售老爺車上的替換部件。像工業時代的前輩一樣,現今的創客們通常製作大型工廠不生産的東西,他們關注的是規模只有數千人的小眾市場,並非擁有數百萬消費者的大型市場。他們的分佈方式反映出創意的自然地理格局,而不是大型供應鏈和廉價工業區的輻射格局。 創客公司通常在車庫或作坊里落戶,至少是在這樣的場所起家,而且經常依賴於家庭成員的幫助。他們安於小批量生産的現狀,關注手工製作或工藝質量。生産焦點集中在最適於製作幾百或幾千件産品的桌面生産工具上。 這也説明了“創客運動”的另一主要原則:一如200多年前的珍妮紡紗機一樣,現在的新産品創意與設計技術可以為所有人服務。無須大量投資建造工廠或雇用大量勞動力,即可將創意轉化為現實。製造新産品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業,而是多數人的機會。 今天的創客類家庭手工業不用將産品出售給控制着通往市場之路的工廠,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網站或是Etsy和eBay等網絡平台直接銷售給全球消費者;也不用再像19世紀的前輩們那樣坐等工廠訂單,而是發明自己的産品、尋求建立自己的微品牌;更不用與商品市場中的廉價勞動力打價格戰,而是憑藉創新取勝。創客們自己設計産品,可以向不願使用流水線産品的有更高層次需求的顧客收取更多費用。 所以,回到未來。現在,我們正在向新的家庭手工業轉變。因為新技術,個人再次擁有了控制生産資料的能力,能夠進行自下而上的創業與分散式創新。因為有了互聯網,從軟體到音樂等全部生産資料都能為大眾所用,於是人們可以在宿舍裏創立一個帝國,或是在臥室裏錄製一張暢銷專輯。新的大眾化數字製造工具也將成為明天的“珍妮紡紗機”。被這些新工具打倒在地的各行業工會很可能就是曾經在曼徹斯特成長起來、主導了過去三個世紀的工廠模式。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頁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