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私有化:成功與失敗》
2011-11-08 作者:熱拉爾羅蘭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字號
大
中
小
】
傳統的工業組織
一般均衡理論從未成功地將不完全競爭問題攬入自己的研究“懷抱”。不完全競爭模型是局部均衡:它只是分析一個市場或多個市場的子集,而沒有像一般均衡理論那樣慮及與其他市場之間的交互關係。壟斷是極度不完全競爭的最佳釋例:當其他條件不變時,與競爭環境下的企業相比,壟斷組織産出少、售價高。然而這種格局是無效的。因為在壟斷均衡的情勢下,提高産出的邊際成本要低於消費者的邊際收益。這也是長期以來困擾經濟學家制訂競爭和反壟斷策略的一個問題。市場應該保持競爭態勢以防止壟斷的生成。但問題是有些市場具有經濟學所稱的“自然壟斷”的特徵。在這樣的市場中,規模經濟極強,只適合一家企業經營。以水、電業為例,將水和電輸送到工廠和私人用戶,所涉及的基礎設施固定投資費用,是極其高昂的。不同廠商之間的競爭會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致使單位産出成本激增。競爭將廠商們逐出場外,而剩下的那家企業便居於壟斷地位。在主流經濟理論中,自然壟斷是實施公有制最具説服力的案例。若自然壟斷行業實施國有化,政府就可以對企業強制定價,強制定産;企業擺脫了對壟斷利潤的追求,社會福利就會增加。這種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文獻中頗為普遍(參見如,Lewis,1949;Meade,1948;Allais,1947)。1不過,這個觀點與傳統的以及更為通常的庇古式觀點有所不同;後者認為,由於存在外部性,政府通過干預來糾正市場失靈。但這是另一個話題,最好留待其他時間來討論。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自然壟斷的邊界在哪?近年來,經濟學家重新審視整理了早期的思路。例如,電力供應屬於自然壟斷行業,但是電力生産卻並非如此。其實,對於電力生産而言,競爭也許有助於降低價格和成本。正是這個思路推動歐洲在傳統的公共事業部門引入了競爭機制。 儘管在競爭性的領域,所有制對一般均衡理論而言並不重要,但傳統産業組織理論卻在自然壟斷領域發現了頗具説服力的論據: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與放任自流的市場競爭相比,公有制也許會産生更為可取的分配結果。但這個思路絕不意味着公有制就是糾正自由競爭缺陷的唯一路徑。此言不無道理:政府為什麼不能對私有壟斷者實施干預,並通過適當的激勵合約來實現理想的社會目標呢(Laffont and Tirole,1993)?為什麼一定要將企業國有化呢?為什麼不能只通過合約來適度地激勵私有壟斷者呢? 如果激勵合約適當,自我供給就能夠被私有供給所取代。這樣,對私有制企業難以實現社會目標的擔心,就可以通過政府簽約和監管得以化解,而不需要求助於公有制。簽約方式的要旨在於:在某些條件下,是由政府自供産品和服務,還是採用合約外包給私人供應商,二者間並無差異。如果政府能準確地預計應該讓生産商生産什麼,那麼,政府就可以在合約或監管條款中明確這種要求,並強制性地實施。在這種情況下,自供和外包就沒有什麼區別。有人認為(Tierney,1988),郵政服務業只有實行國有制,才能確保郵件送達人煙稀少的地區,私營者卻會因無利可圖而放棄。但斯萊費爾(Shleifer,1998)認為,從合約的角度看,這種觀點很難成立。因為政府總是可以通過對郵遞特許權的競爭來約束私有企業——要你送到哪你就得送到哪;如果沒有市場准入限制,政府也可以通過監管的形式來約束這些企業。與此同理,如果政府能夠對承運産品作出準確的描述,那麼,它就會有辦法來監管這些私有壟斷者。威廉森(Williamson,1985)、格羅斯曼和哈特(Grossman and Hart,1986)也強調:如果合約是完全的,所有制結構就不是問題。因此,一旦監管成為可能,1940年那種公有制特權的案例就不會再現。只要合約完全,監管到位,由誰(國家或私企)來提供産品和服務都是一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現在又回到了“原地”:只要市場競爭是充分的,所有制問題就無關宏旨。 因此,在傳統的産業組織理論中,國有化和私有化並無優先次序,這要取決於企業成立之初時是國有的還是私有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壟斷的市場環境下,某種形式的政府干預是合理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許多關於私有化的經濟文獻,尤其是合約理論文獻,研究的重點都在於壟斷和不完全競爭。
第
1
2
3
4
5
6
7
8
頁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