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私有化:成功與失敗》
2011-11-08 作者:熱拉爾羅蘭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字號
大
中
小
】
一般均衡理論與私有化
一般均衡理論是經濟理論的核心基石,於100多年前由里昂?瓦爾拉斯(L on Walras)首先提出,後來由阿羅和德布魯(Arrow and Debreu,1954)加以完善。在市場上,數以百萬計的經濟人作為生産者和消費者各自追求狹隘的自身利益(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且彼此之間毫無協調,可為什麼沒有出現無政府和混亂狀態?這個問題是由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200多年前率先提出的,是一般均衡理論回答的經濟學問題。市場經濟不僅沒有出現混亂,反而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在一般均衡理論來看,市場競爭才是問題的答案。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該理論認為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生産者沒有市場霸權,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決定生産供給,消費者按效用最大化原則決定消費需求,其結果就是競爭性均衡,是有效率的。資源沒有浪費,物盡其用。這種隱性的有效協調是通過價格體系來實現的,價格體系能夠傳遞不同市場的偏好及技術變化信息。換言之,(在這個競爭體系中)任一主體的福利改進都會損及他人,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最優。 一般均衡理論竟絲毫沒有提到企業所有權的作用。其通常的假定是,私有制是企業謀求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所以,只要企業謀求利潤最大化,那就不存在令其私有的問題。例如,自治企業旨在使工人的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潤最大化〔此類文獻均參照南斯拉伕的自治企業(Ward, 1967; Vanek, 1977)〕。如此一來,其人、財、物的配置及産出數量決策就會與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截然不同。如果我們假定公有制企業也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在一般均衡理論看來,其結果就會與私有制沒什麼區別。由於一般均衡理論沒有觸及所有權的作用,才使得在這個理論框架內構建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成為可能(參見Bardhan and Roemer,1993)。 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是20世紀70—80年代很流行的一個理念:企業是公有制的,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匈牙利的改革經歷與市場社會主義理念多有關聯,其相應的爭論也確立了匈牙利經濟學家在這一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但沒有一個國家全盤推行這种經濟模式。 一般均衡理論在産權問題上留下的空白,使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産權:確實,它沒有説私有制不好,但它也同樣沒有説公有制就優越。市場社會主義者認為,公有制既具有經濟效益,也具有收入分配更加平等的優勢(參見Bardhan and Roemer,1993)。不過,一般均衡理論從內涵到外延,都沒有對公有制和私有製表現出任何傾向性。
第
1
2
3
4
5
6
7
8
頁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