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得已”的收購
1.華新水泥“被動收購”
與中國寶安、新大洲等積極的並購參與者不同,最近半年來和水泥板塊一起備受市場熱捧的華新水泥,顯然是一個被動角色。
不僅如此,華新水泥出手的所有並購對象幾乎全部為虧損企業更是令人擔憂。
記者發現,在此前近5年的時間內,華新水泥幾乎從來沒有進行過相關資産的收購活動。這一情況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突然發生變化。
當年的7月25日,華新水泥在第六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了收購京蘭水泥相關資産60%股權的決議,這項並購涉及資金6.83億元。
京蘭水泥作為湖北中部最大的一家水泥企業,旗下擁有3家水泥生産企業,擁有水泥産能400萬噸,以及16.5兆瓦的餘熱發電系統。
上述收購計劃最終於2010年3月因京蘭水泥拒絕出售而終止,但華新水泥自此在並購之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當年9月1日,華新水泥以4544.2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雲南紅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華新紅塔水泥有限公司51%的股權。
11月13日,華新水泥又與呂有富、京蘭水泥簽訂協議,以2379.58
萬元的價格,收購三源公司100%的股權,其中呂有富持有三源公司42.5%的股份,京蘭水泥持有57.5%的股份。
三源公司的財務數據顯示,其凈資産為3426.99萬元,華新水泥對其的收購價款在此基礎上折價30%。
對於折價,華新水泥解釋為:三源公司生産線規模小、成本高,在目前宜昌市場産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不具備成本和市場競爭力,且處於虧損狀態。
實際上,華新水泥先後收購的華新紅塔和三源公司2010年均處於虧損狀態,兩家公司的虧損額分別為105.29萬元和302.18萬元。
2010年11月25日,華新水泥再度出手,以2347.56萬元的價格,分別從漢江集團、葉金明先生、十堰市人民商場、丹江口眾聯投等四名股東手中,收購了湖北房縣鑽石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鑽石水泥)70%的股權。
鑽石水泥成立於2007年10月,擁有一條2500T/D的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生産線,以及年産60萬噸的水泥粉磨站,公司凈資産2263.66萬元。
儘管鑽石水泥截至2010年11月虧損額達3538.62萬元,但其70%股權的出售價仍較相應凈資産溢價48.15%。
時間進入2011年,華新水泥在並購市場上再下一城。1月5日公司與陜西金龍水泥有限公司簽訂協議,以3.64億元的價格收購其持有的湖北金龍水泥有限公司80%的股權。
湖北金龍擁有兩條水泥生産線,規模分別為日産2500噸和日産4000噸。公司凈資産1.53億元,2010年實現營收2.27億元,凈利潤-6024.63萬元。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華新水泥先後投入資金4.57億元,分別收購了華新紅塔等4塊資産,上述被收購企業全部虧損,無一盈利的事實更是讓華新水泥的並購行為備受關注。
“按照華新原定的發展戰略,公司主要是通過新建生産線來實現擴張,現在通過並購來實現擴張目標是迫不得已才採取的辦法。”一位資深的券商水泥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這樣擴張方式的確存在風險,比如後續資源的整合和管理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據上述研究員介紹,華新水泥邁出並購步伐,正是由於2009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限制新增水泥産能的政策&&。
一個可供佐證的事實是,在2009年6月底公布的定向增發預案中,華新水泥決定將不超過40億元的募集資金中99%投入西藏、四川等11條新增産能。
到當年年底,上述募集資金總額被縮減至不超過25億元,募集資金投向更是發生了徹底改變。
原定的新增産能投資計劃被全部取消,湖北襄樊等15項純低溫餘熱發電項目,以及湖北陽新等25項混凝土攪拌站項目和湖北陽新骨料生産線項目。
“原來的項目發改委不可能批了,公司要繼續做增發,只能換一批募投項目。”前述券商研究員對此&&。
一位長期從事水泥企業並購的券商投行人士則告訴記者:“由於中建材等央企的加入,加之水泥市場的好轉,中小型水泥企業的並購價格正在不斷攀升,華新水泥未來的並購擴張之路並不平坦。”
2.創業板公司“拔苗助長”
和華新水泥一樣,2009年下半年才誕生的創業板公司們,也嘗到了被迫進行資産並購的味道。
截止到2010年年底,只有153家上市公司的創業板,當年發布的有關收購資産的公告就多達25份。
其中一部分為購置辦公場地等房地産類資産,而大部分投資均為收購其他企業股權。
比如神州泰嶽2010年3月18日斥資4.21億元,買下北京市朝陽區北苑北辰居住區B5區的北辰首作大廈第7層至第22層合計16層房産。
兩天之後,神州泰嶽又出手拿下兩樁股權並購。公司以108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微軟投資所持有的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200萬股股份,佔大連華信總股本的8%。
同一天,神州泰嶽還花費709.54萬元,將出現連續虧損的北京互聯時代通訊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收入囊中。
對虧損企業感興趣的創業板公司並非只有神州泰嶽一家,以應用軟體為主營業務的天源迪科對此也是“情有獨鍾”。
今年1月18日,天源迪科一口氣拿下兩家虧損企業的控制權。
當天,天源迪科以1200萬元超募資金從同洲電子手中,買下深圳市匯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匯巨信息)200萬股;同時動用超募資金2640萬元,以6元每股的價格向匯巨信息增資440萬元。
上述資本運作完成後,天源迪科將佔匯巨信息40%股權,為控股股東。
然而,每股高達6元的匯巨信息並非是一家優質企業,截止到2010年9月底的財務數據顯示,該公司的凈資産僅為-467.18萬元,其2009年和201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214.88萬元和-477.10萬元。
一家已經資本抵債的公司,緣何能夠賣出6元每股的價格?
天源迪科解釋稱,公司看好匯巨信息在廣電和電信領域的經營優勢,以及公司在三網融合之後的發展前景。
但一個顯著的事實是,匯巨信息原大股東同洲電子同樣是一家從事有線電視及通信設備製造的上市公司,別人丟棄的是機會還是陷阱或許只有通過時間來檢驗。
實際上,在收購匯巨信息的同一天,天源迪科還拿下了另一家虧損企業:廣州易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易星信息)51%的股權。
該筆交易同樣由股權收購和增資兩部分組成。天源迪科首先以4元的象徵性價格拿下原股東持有的16.7%的股權,第二批的股權轉讓款則視公司2010年的業績而定。
700萬元的增資款也分為先後兩期支付,完成投資後,天源迪科將持有易星信息51%的股權。
2009年底凈資産還只有18.38萬元的易星信息同樣是一家連續虧損的企業。該公司2008年、2009年和2010年11月的凈利潤數據分別為-126.86萬元、-63.51萬元和-310.75萬元。
“現在像九鼎這樣的PE創投都是滿世界找項目,稍微有點樣子的都被挑完了,上市公司很難買得到什麼好東西。”一家PE公司的負責人對此坦言。
一位曾參與某創業板企業上市的保薦人對於上述公司的投資行為並不感到奇怪:“都是政策給逼的。”
據該專業人士指出,由於監管層對創業板企業的超募資金有着明確的監管要求,上市公司只有尋找各種投資項目。
在一份名為《創業板信息披露業務備忘錄第1號-超募資金使用(修訂)》的文件中,記者看到,“上市公司最晚應在募集資金到賬後6個月內,根據公司的發展規劃及實際生産經營需求,妥善安排超募資金的使用計劃,提交董事會審議通過後及時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