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被列入市級非遺,儋州臘腸製作技藝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百般滋味,不如這一口臘味

儋州市蘭洋鎮居民庭院裏晾曬的臘腸。黎有科 攝

儋州市蘭洋鎮南羅村村民梁土源在忙着晾曬臘腸。黎有科 攝
8月25日,在儋州市那大鎮,居民賴秀艷拿出臘腸開始做飯。臘腸的香氣瀰漫開來,她仿佛坐上了飛馳的“時光機”,往事一幕幕浮現眼前——那是童年時盼望一整年才吃到的“年味佳肴”,是舅母將手藝傳承給她時的感動,是一盒盒臘腸從儋州賣往全國各地的幸福……
儋州臘腸是有味的,鹹香油潤、余味悠長;儋州臘腸也是有聲的,咬下一口,鄰里共同製作臘腸時的歡笑聲、團圓席間母親溫柔的囑咐聲都在耳邊響起了。
儋州臘腸的味道可以抵抗時間、空間的變遷,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不僅在於它本身的美味,更在於它烙印着鄉情,縈繞着一代代儋州人的回憶。
戀鄉
穿越時間的原汁原味
一根儋州臘腸,聯結了賴秀艷的過去和現在。剛咬下一口,豐富的汁水就在口腔裏跳躍。“太香了,小時候一年到頭就盼著這一口。”聊起童年的經歷,賴秀艷的回憶已然模糊,但説起兒時那一口臘味,她記憶猶新。
正如賴秀艷所形容,儋州臘腸色澤暗紅,油光泛亮。咬上一口,緊實彈牙,肥而不膩,還能嘗到具有顆粒感的豬肉,獨特的風味在舌尖纏繞。
明清時期,客家人大規模遷移至儋州,因為遷移過程時常風餐露宿,他們便把鮮肉腌制起來,久而久之臘腸等各種臘味就流行開來,逐漸影響到同樣分佈在同地區的軍話群體、黎族苗族同胞,最終形成獨具風味的儋州臘腸。
秋風起,臘味香。賴秀艷説,從秋天開始,各家各戶就開始製作臘腸,臨近年關時,房頂、庭院,“整個那大鎮都是臘腸味的。”
“沒有臘腸,就不算過年。”這是賴秀艷從小聽老人們講的一句話。“有親朋好友來拜年,家裏的長輩就會拿出備好的臘腸招待客人。”
家住儋州僑植農場的謝文婷也有同樣的回憶。“小時候不常有肉吃,快過年時就盼著外婆在家裏製作臘腸。”謝文婷説,等待臘腸晾曬風乾的十幾天是最“折磨人”的,聞得到、吃不到,當時的她經常在庭院裏守着臘腸,就想第一時間吃到美味。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儋州人對此深信不疑。“晾曬好的臘腸水煮或白切,配上一碗白米飯,簡簡單單就足夠美味了。”賴秀艷説,當然,她與童年的夥伴還有另一種吃法。“我們到鄰居家‘討’臘腸,用泥土包裹放在炭火裏烤,香得不得了。”
記憶裏,孩提的歡笑聲與臘腸的香味縈繞在一起,成為賴秀艷腦海裏“家鄉味道”的最初注解,也構成了儋州人共同的“鄉情”。
“我家舅母就是臘腸製作的能手,她從長輩那裏學來技術,製作出的臘腸鹹香適口、油潤不柴,1995年,她把技藝和秘方都傳授給了我,我成了儋州臘腸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人。”2019年,賴秀艷成立“儋耳舅母食品有限公司”,推出“儋耳舅母”臘腸,“現在大家也叫我‘舅母’,這個稱呼和臘腸手藝一起傳給我了。”賴秀艷笑着説。
守鄉
嚴格複雜的製作工藝
8月下旬,暑氣未消,距離“儋耳舅母”臘腸大規模生産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賴秀艷並沒有閒着,而是時常到“陽光曬房”擦拭用於晾曬臘腸的鐵架。
所謂“陽光曬房”,其實就是賴秀艷家經過改造的屋頂。“側面和頂部是玻璃,可以讓陽光和風透進來,又不用再擔心下雨。”賴秀艷説,“以前最怕天氣‘不按套路出牌’,為了守護臘腸,我都成了半個‘氣象專家’了。”
在自然環境中完成蛻變的臘腸,裹挾着風和陽光的味道。晾曬是儋州臘腸製作工藝中的最後一步,也是耗時最長、要求最嚴格的一步。“灌好的臘腸要晾曬12天-15天,只要開始晾,我們就要牽腸挂肚。”謝文婷回憶,有次吃飯時突然下大雨,全家人立刻丟下筷子跑着“搶救”臘腸,“我還因此摔過幾個跟頭呢。”
實際上,儋州臘腸味道濃郁、層次豐富,離不開其嚴格複雜的製作工藝。“儋州臘腸的製作工序主要分為三部分,備料、灌制、晾曬風乾。”儋州市蘭洋鎮南羅村村民梁土源介紹,製作時要選購最新鮮的豬前腿肉作為原材料,進行肥瘦分割成手指頭大小粗細的肉塊,按“三分肥七分瘦”的比例混合,並加入適量的鹽、糖、料酒等調料腌制——至於放多少調料、料酒需要哪些香料泡製,這就是每家每戶“不能説的秘密”了。
緊接着,腌制好的豬肉放入漏斗形狀的灌腸器中,被灌入處理乾淨的豬小腸,用繩子打上一個牢固的結。灌制好後,放入溫熱的水中燙除表面的油分,用竹籤在腸衣上扎幾個通風透氣的小孔,便可以將一串串胖嘟嘟的肉腸懸挂起來,耐心等待時間和陽光的魔法慢慢起效。
結婚後,謝文婷對臘腸晾曬時間的堅守被打破了,她的公公、儋州廣和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田傳明是一個不完全相信“時間魔法”的人,“自然晾曬既耗時又不穩定,不利於儋州臘腸走上市場。”田傳明説,作為一名來自廣東的“新儋州人”,2018年,他引入廣式臘腸的流水線式工藝,決心將“養在深閨”的儋州臘腸推上更大的舞&。
為了提高儋州臘腸的生産效率,田傳明引入切割機、灌腸機、烘乾機等設備,原本需要晾曬十幾天的臘腸,在田傳明的車間裏只需要7天即可“出爐”。
此外,田傳明還曾到北京學習,與全國各地的臘腸廠家交流,博採眾長。“既保留傳統風味,又加入現代工藝,我們生産的臘腸品質穩定,很受市場歡迎,全國各地都有粉絲。”田傳明説。
思鄉
漂洋過海的家鄉味道
開始做電商以來,賴秀艷時常忙得吃不上飯,有時屋子裏堆滿了數百斤打包發貨的臘腸。在全國各地,有許許多多儋州人等待着吃上這一口“家鄉味”。
簽收快遞的當天,現居四川的儋州人楊彩麗就迫不及待地燒水、備料,準備復刻“媽媽味”臘腸,不一會兒,臘腸燜飯和臘腸炒青菜就上桌了。一家三口圍坐在一起大快朵頤,透過菜肴氤氳的熱氣,楊彩麗仿佛已經身在家鄉。
“吃上一口儋州臘腸就好像回到了家。”楊彩麗説,從前每次春節假期結束,母親都會給她塞上一大包自家做的臘腸,她擔心吃得太快,總是捨不得多吃。如今,她多次在線上購買儋州臘腸,這熟悉的味道讓她感到安心,“吃完隨時買,想買多少就買多少。”
正如汪曾祺在年逾古稀時寫道,“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菇湯。我想念家鄉的雪”。對於儋州人來説,臘腸散發出的香味,滿載着漂泊游子對家鄉的深情。
為了讓更多在外的儋州人嘗到熟悉的家鄉味,也為了讓儋州臘腸走向更遠的市場,賴秀艷從零開始學習電商直播,在女兒的幫助下上架産品,並積極參與多個電商節、展會,讓儋州臘腸的名氣越來越響。
“現在女兒和兒子都回到家裏幫忙,負責打包、發貨、電商銷售等,未來我也要把製作工藝傳授給他們。”賴秀艷説。
“除了傳統風味,我們還推出了麻辣味、黑椒味、蒜香味等,以後還要不斷研發,推出更多味道。”田傳明同樣在為儋州臘腸的産業發展出力,他説,儋州的臘腸紅魚煲仔飯香飄千里,近年來他也在探索與儋州紅魚企業合作,讓臘腸與紅魚這對“cp”長長久久。
“應該建立儋州臘腸協會、制定行業標準,大家形成合力,將好産品一起推出去。”對於儋州臘腸的未來之路,田傳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2022年,儋州臘腸製作技藝被列入儋州第七批市級非遺名錄。風味獨特的儋州臘腸,不僅是儋州節日民俗文化的體現,更是儋州人生活日漸富足的象徵。
臘味飄香,飄過時間的長河,飄向無數儋州人。吃完晚飯,賴秀艷打開了直播平台,繼續推廣她引以為傲的儋州臘腸。(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