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一黎族山村的蝶變密碼-新華網


海南三亞一黎族山村的蝶變密碼

2024-11-26   14:48:51
來源:新華網
字體:

  作為正在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接待點,海南省三亞市博後村迎來八方來客。近年來,這個以民宿産業為先導的傳統黎族山村,探索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民宿業興起 點亮黎族山村未來

  博後村位於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毗鄰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玫瑰谷、紅峽谷高爾夫球場坐落於村莊中。

  孟冬時節,登高遠眺博後村,青山疊翠、溫暖如春。暖陽下,一幢幢精品民宿屋舍儼然、錯落有致,宛若一幅水墨丹青。

  “我們村是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接待點,加上現在正是三亞旅游黃金季,村子裏的游客越來越多了。”海納捷民宿創始人譚中仙説,村裏有70余家民宿,各有特色,到了旺季常常一房難求。

  然而,十多年前卻不是這番光景。60歲的村民胡德成回憶道,過去博後村人均耕地僅為0.6畝,多為鹽鹼地,稻穀産量低。部分村民靠養豬增加收入,卻造成畜糞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環境臟亂差。

  彼時,博後村守着“金海岸”,卻過着 “窮日子”,越來越多人選擇背井離鄉。

  2015年,在廣州工作的譚中仙辭職回鄉,籌集400多萬元,開起了民宿,成為村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民宿開業第一年生意火爆,賺了約100萬元。“剛返鄉時很多人不理解,為啥花這麼多錢在村裏蓋房子做民宿。”譚中仙感慨,現在看來選擇走民宿産業這條路是對的。

  “北有莫幹山,南有博後村”。博後村的名氣慢慢傳開,也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博後村黨總支書記蘇少洪介紹,五湖四海的客商看到商機,紛紛來村投資民宿,曾經貧困的村莊開始發生“蝶變”。

  2020年起,博後村民宿邁入黃金發展期,一大批民宿品牌蓬勃興起,曾被時光遺忘的鄉村因打響的民宿品牌進入人們的視野。如今,博後村民宿産業進入提質變革期,逐漸呈現高端化、精品化、主題化特點,文旅融合的“民宿+”引領行業發展,博後村成為民宿發展的新地標。截至2024年,博後村共有民宿74家,客房2000余間,是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2023年接待游客約100萬人次。

  舊貌煥新顏 村民幹事創業忙

  家鄉民宿産業火了,村莊舊貌換新顏,離家在外打拼的游子們也將目光望向了記憶中的那片山水。

  “回鄉創業!”2020年,35歲的符泉在外闖蕩10餘年後回到家鄉,在村裏夜市街開起了燒烤大排檔。符泉説,現在大排檔帶動25名村民就業,日客流量約700人次,荔枝木烤雞、海鮮等最受游客喜愛。

  “90後”符嫦城和哥哥姐姐合夥開了一家民宿,以親子套房為主。平時她負責線上業務,哥哥姐姐線下打理,民宿院子裏種有果樹,果子成熟時游客可以自由採摘,“詩和遠方”在這裡觸手可得。

  村民們還開起特産店、水果攤,做起各式各樣的小生意。今年57歲的村民蘇開祥,春節時在村裏幹起了椰子批發銷售的買賣,7天賣了6000多個椰子,賺了近2萬元。“客人多了,賺錢方式也多了。”蘇開祥説。

  “從過去的‘要我幹’到現在的‘我要幹’,村民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轉變。”博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邵晶坦言,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村,村民返鄉就業創業的背後,離不開當地政府不遺餘力地扶持與推動。

  《海南省鄉村民宿管理辦法》《三亞市鄉村民宿促進和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標準化、規範化政策的制定推行,讓博後村民宿産業成為海南文旅“金名片”,也讓在博後村安居樂業從鄉愁變成了現實。

  探索新業態 一起逐夢共富路

  除了民宿,高端餐飲、咖啡店以及電商直播等新業態也紛紛落戶博後村。

  茶與海南雞飯餐飲公司創始人邵斌2019年來亞龍灣考察時,被博後村的“山海之美”吸引。他看好博後村的發展前景,在這裡投資建設中高端餐廳,現在餐廳已成為網紅打卡點。

  “博後村民風淳樸,很多高端民宿的住客也是餐廳的精準客源。”邵斌説,未來將深扎根博後村,打造餐飲品牌孵化基地,通過業態的引流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未來,博後村將聚焦亞龍灣‘一核兩區’功能布局,即中部商業娛樂核心區、南部濱海度假酒店區、北部濱海鄉村度假區。”蘇少洪介紹,利用産業用地,以多客群為目標,打造經營面積約12萬平米的“萬國美食街區”,立足三亞,面向世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今,博後村民宿産業已走過第10個年頭,這也是博後村發展中濃墨重彩的十年。“2023年博後村村民人均收入達30600元,較2012年增長了5倍。”博後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胡魁介紹,在産業、生態、村風、治理、生活、形象等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未來我們會着力探索品牌打造和整村運營,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記者黎多江、郭良川)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