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澄邁縣持續引導漁民發展沿海旅游業
上岸再上崗 開啟新生活
從5月1日起,海南迎來休漁期,澄邁縣所有應休漁船已全部進港休整,平日熱鬧的大海開始平靜下來。“還是那片海,卻也不是那片海。”5月19日晚10時,即將結束一天營業的澄邁縣老城鎮東水港村港昌漁家樂老闆楊亞昌坐在海邊的堤壩上,看著遠處的燈塔説。
近年來,澄邁縣老城鎮通過“村集體+企業”的合作方式,發展沿海旅游業,不斷引導漁民“上岸”,投身漁家樂等行當。越來越多像楊亞昌一樣的漁民成為了沒有休漁期的“上岸人”。
核對賬單,刷乾淨水池,關上門窗。“老闆,收工嘍。”在員工打烊聲中,楊亞昌把思緒從大海拉回陸地。
每天收工前,楊亞昌總會習慣性地坐在這裡,因為十幾年來,他都是在這裡等待着捕魚的父親回家,再幫助母親收魚。
“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是澄邁縣老城鎮東水港村的漁民從前的真實生活寫照。如今,生活在東水港村的漁民們在數代人的努力下,從深海走向近海再走上岸。
楊亞昌的父親楊貴川是村裏有名的捕魚能手,18歲就開始打魚,從與最早的木結構漁船千帆競發到如今的鋼質漁輪首尾相連,見證了東水港的時光流轉。
子承父業,楊亞昌屬於標準的“漁四代”,直至2017年底,楊亞昌還是個被稱為“水上漂”的地道漁民,但用楊亞昌自己的話説,他與祖輩、父輩不同的是:從“水上漂”到“上岸人”。
楊亞昌就是“春江水暖”的感知者,仍然和海鮮打交道,但他換了種方式。
“這輩子還是離不開魚。雖説每年都有休漁期,但人總是要吃海鮮的吧。”2017年,楊亞昌開始往岸上走,不再搞養殖,尋找新的出路。
2019年,楊亞昌籌資50萬元,依託東水港的旅游資源,轉行吃起了“旅游飯”。如今在港昌漁家樂門前的空地上,時常停着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也讓楊亞昌感覺格外開心。
雖不用出海,不過,他的電話卻不少,忙着要和食客對接。
“您幾位?要預約嗎?……可以搭配海鮮,快來快來,都有。”這樣的電話,楊亞昌每天要接十來個。
“上岸”的事情,楊亞昌想得通:一方面,擁護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另一方面,上岸後,家庭收入也比較穩定。
“雖然這些年也遇到很多問題,但是我們一點點摸索,不斷在進步。”楊亞昌説。
有了楊亞昌們的探索,目前年輕漁民的轉産就業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此前,澄邁縣就舉辦2023年民營企業專場招聘會暨海水禁養區清退退養戶漁民就業崗位推介會,向漁民集中推送就業崗位,積極為有就業意願的漁民提供就業幫扶。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楊亞昌”開始“上岸”,重新上崗。
海還是這片海,船還是這條船,但撈的不再是魚蝦,而是新生活。(記者 高懿)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