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白沙加快推進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
選好“栽培對象” 探路“點綠成金”
2月12日一早,白沙黎族自治縣隕石坑旁,和風暖陽撩開了濃霧,映入眼簾的是佔地300畝的五里路有機茶園。此時,符秀香等黎族茶農腰係茶簍,躬身穿梭在一行行茶壟間加快採摘,春茶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茶香氤氳的茶園裏。
“春茶行情最好,從年前到這會一直忙得很哩!”在數十名茶農們忙於採茶制茶之時,茶園負責人王見君已趕赴數十公里開外的鸚哥嶺雨林深處。在這裡,一株株碗口粗的古茶樹長勢良好,他細心地剪下茶樹半木質化枝條上的一段段莖葉段,然後用濕紗布裹住切口,待到一定數量後,立即驅車返回茶園苗圃培育基地準備扦插。
王見君精心呵護的這片苗床,已在春節前後完成了千余株苗的扦插。過段時間,它們將生根抽枝,形成獨立的新茶苗。按照計劃,五里路茶園今年內將完成至少1.5萬株野生古樹茶苗的扦插。
位於海南天然茶葉有限公司種植基地的白沙茶樹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自四五年前就陸續種下的一株株不同品種的茶樹在此蓬勃生長。
“在這裡,茶樹完全倣野生環境生長。可以這麼比喻,適應這片生態沃野的茶樹品種,將成為重點‘栽培對象’。”白沙農業産業發展中心主任邢福順介紹,作為全省目前唯一的茶樹類別的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這裡佔地面積120畝,現已保存120多種茶樹種質資源,包括鸚哥嶺、五指山、等地海南大葉茶種質資源19份,雲南大葉、福鼎大白等品種種質資源50余份。
白沙茶業協會秘書長湯適&&,白沙全縣茶樹種植面積已從2014年的4000多畝發展到現今的1.04萬畝,帶動全産業鏈就業人數達5000人;其中,有機茶種植面積3525畝,促進人均增收約3500元。
據介紹,白沙還打造了白沙綠茶、隕坑茶、薄沙、五里路等知名茶品牌和早春茶、冬茶、有機茶、野生茶、古樹茶5張“茶名片”,也推動茶葉類型由綠茶生産向紅茶、白茶等多元化發展升級,部分茶産品已通過中國、歐盟、美國、日本以及國際雨林聯盟有機認證。
近年來,白沙依託獨具優勢的雨林生態資源稟賦,鉚足幹勁做強做優茶産業等“兩個萬畝(南藥、茶葉)、六個千畝(紅心橙、山蘭稻、咖啡、百香果、地瓜、鳳梨)”特色産業,成為白沙推進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的“先手棋”,也讓“綠水青山”實實在在轉化為“金山銀山”。
白沙縣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除茶産業外,現今,白沙紅心橙種植面積已增至7000多畝,輻射帶動3000名農戶務工增收;依託百萬畝橡膠林優勢,白沙積極推廣食用菌菇、粽葉、斑斕等“林下經濟”,面積將增至30萬畝。除此,青松鄉山蘭稻、打安鎮蘭花也已成為“一鄉(鎮)一品”生態産業金字招牌。
據悉,白沙正在堅持規劃先行,將特色農業示範基地、共享農莊、文體中心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九架嶺、青松“雨林猿聲”等景點串聯起來,推動黎族苗族文化、農耕文化、雨林文化、賽事體驗與生態旅游相融合。下一步,白沙還將依託“兩山平台”優勢,有效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繼續探索謀劃“兩山貸”及碳匯交易等更多的“兩山”金融産品。
“利用白沙‘山水林田茶藥’等優質生態資源,構建完善‘生態+農業’‘生態+體育+康養’‘生態+文化+旅游’等生態産業,實現更多生態産品的價值轉化,讓白沙群眾分享更多的生態紅利。”白沙縣委書記鄧偉強&&,白沙將依託縣域“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優勢,以高標準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為契機,全力答好産業、民生、黨建‘三道題’,白沙生態興産、生態富民之路也將越走越寬。(記者 曾毓慧 於偉慧)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