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念好“早”字訣 築牢防疫網

2022-08-21 09:02   來源: 海南日報

  原題:強化落實“早篩查、早封控、早追陽、早轉運”,推動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

  陵水:念好“早”字訣 築牢防疫網

  自8月16日以來,陵水黎族自治縣已連續4天無社會面新增病例。該縣按照省指揮部統一部署,在國家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海南工作組和駐點工作組有力指導下,結合本地實際,不斷強化落實“早篩查、早封控、早追陽、早轉運”,優化“採、送、檢、報、追、管、調”等重要環節,因時因勢不斷科學調整防控措施,在疫情防控和處置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階段性成效,形勢明顯好轉。

  早篩查

  “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早一分鐘篩查,意味着危險系數少一分,也就能搶佔制勝先機。

  “如果不是快速反應,疫情發展到什麼程度真不敢想象。”談及陵水這次疫情防控,陵水新村鎮鹽盡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林雄最大的感觸就兩字:快、早。

  8月3日,陵水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立即開展全員核酸採樣,全面排查社會面隱患。特別是針對漁業重點人群,進行地毯式排查、管控。一場涉及漁業人員的核酸檢測篩查拉開序幕,4個漁港31個村,應檢漁民7626人,全部在3天內完成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由於此次病毒傳染性強,僅對新村港周邊鄉鎮(英州鎮、新村鎮、黎安鎮)的漁業重點人群篩查還不行,不能完全切斷傳播途徑。還必須對陵水所有居民進行徹底篩查,才能摸清疫情隱患情況。

  隨後,陵水快速啟動平急轉換,高效運行扁平化指揮體系,縣四套班子負責人直插一線防控體系,構建短、平、快的疫情防控指揮體系,以最優體系、最快速度全力抗擊新冠疫情。

  為保證篩查不漏一人,陵水構建下沉幹部、村幹部、網格員、民警、衞生人員“五位一體”的管理體系,並採用無人機、喇叭、廣播等宣傳方式,實現人員排查到位、重點場所管理到位、宣傳氛圍營造到位、生活物資保障到位、應急預案措施到位的目標,在疫情防控中用新的舉措取得實的效果。

  “推廣‘五位一體’方式後,我們新村居委會的核酸檢測工作包括秩序管理的效率都大幅提高。原來,我們每天在12時左右才能完成採集,現在10時20分左右就採集完了。”新村鎮下沉幹部萬興開説。

  篩查中,英州鎮54個小區實行疫情防控“小區長”管理制度,各“小區長”以小區為陣地,衝在戰“疫”第一線。

  “‘小區長’主要的職責有兩個,一是做好小區疫情風險管控,防止出現輸入性病例;二是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業主們解決吃住以及就醫等問題。”英州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李善熙説。

  截至目前,陵水已陸續開展12輪全員核酸檢測。同時,對前期採樣進行查漏補缺,發動村(社區)幹部逐一入戶走訪,對漏採人員進行補採,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早封控

  “不進不出、足不出戶”

  海南本輪疫情是由奧密克戎BA.5.1.3變異株導致,該毒株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隱匿的特點。

  為加強漁業人員管理,陵水統籌農業農村、綜合執法、公安、海岸警察、鄉鎮政府等多方力量,加強駐港駐村一線監管,對漁船進出港實行閉環管理,嚴格管控漁船休漁期進出港和漁民的流動,堅決防止海上疫情輸入。

  同時,根據疫情形勢科學研判,疫情發生第三天,即8月6日,陵水果斷實行全縣臨時性全域靜態管理措施,各村(社區)設卡管控,各類公共場所關閉,暫停城市公共交通,除保障社會基本運行服務、疫情防控和緊急特殊情況外,全縣範圍內限制人員流動,原則上“不進不出”“足不出戶”,全力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太不容易了,如果不是果斷封控,疫情不會這麼快得到控制。”陳林雄説,陵水第一例確診病例在新村鎮出現後,鹽盡村壓力倍增。

  “鹽盡村經常來往確診病例所在漁港的群眾不在少數,周邊幾個村的群眾要前往漁港也要經過鹽盡村,疫情傳播風險有多大可想而知。”陳林雄説,村裏立即召開“兩委”會議,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設置值守卡點,實施人員管控,所有群眾一律只進不出。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度很大。鹽盡村是新村鎮人口最多的村,全村約3900名群眾分散居住在長3.8公里的223國道兩側,僅出村主要路口就有31個。如何將這些路口全部封閉管理,成為一道難題。

  鹽盡村“兩委”班子經過集體研究,決定就地取材,利用鐵絲、警戒線、紅線、警示牌等材料解決封閉管理問題。同時,鹽盡村還組織疫情防控巡邏隊,在國道沿線24小時巡邏,確保真正做到封閉管理。

  早追陽

  “先行告知、後續網報”

  “混管異常的具體信息發來了,馬上行動!”8月13日12時47分,接到一份混管核酸異常報告表和被採集人員信息表後,陵水“追陽”工作專班信息組組長鄭孟麗快速反應,立即組織信息人員進行核查。

  “請問您當前位置在哪”“請做好居家隔離,等待醫護人員上門採樣”……電話聲此起彼伏。10分鐘之內,信息組就摸清了10名核酸異常人員的相關信息,並推送給駐點英州鎮的“追陽”小組和英州派出所民警楊凱。

  在採樣人員配備裝備之際,楊凱先行上門進行管控,並提前熟悉路徑,為“追陽”小組工作人員快速準確上門入戶排除障礙,節省時間。

  12時55分,5個追陽小組完成準備工作,分頭出發前往10人所在位置,並於13時5分完成全部採樣工作。

  沒有多停留一刻。13時35分,核酸樣本試管全部到達縣疾控中心,轉運箱上所張貼的紅色“追陽專用箱”標識,能保障其第一時間上機檢測。

  從接收混管異常信息,到復採樣本成功送檢,不到50分鐘的流程銜接如此順暢,緣於滿滿的“細節”把控。

  “‘即生即報’很重要,我們通過‘先行告知、後續網報’措施,確保各方信息高度共享,提前做好充足準備。”該專班綜合協調組組長朱學充介紹,陵水還專門為“追陽”行動隊(即採樣組)製作了紅色通行證,各鄉鎮內部卡口見到該證,必須第一時間放行。

  “就近原則”也在“追陽”工作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在該縣疫情防控任務較重的新村、英州、黎安等鎮都有“追陽”小組駐守,以便更快捷地上門復採。

  此外,各環節層層壓實責任,全鏈條有專人實時追蹤進度。當天18時14分,人員核酸單採結果上報至省指揮部“追陽專班數據更新群”,此次追陽任務在6小時內完成。

  在確定混管陽性人員後,流調偵察兵就要立即接過與病毒賽跑的接力棒,其中“粗+精”“兩同步”是保障陵水流調工作時效性、精準性的關鍵。

  “面對初期全縣陽性感染者數量較多的情況,我們會立即聯合基層群眾、村(居)網格員等力量,開展初步‘粗’流調,並同步管控風險人群、發送流調信息至流調隊伍。與此同時,流調隊開展全面‘精’流調。”流調溯源組負責人符祥鵬告訴記者,在這樣緊密、互補的配合下,目前兩個小時左右就能摸清病例的基本軌跡和關鍵風險,完成核心信息調查報告,6小時內完成初步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早轉運

  “以快制快、日清日結”

  “351人,需要16輛大巴車和20輛出租車。”8月12日16時50分,轉運組負責人鄧蘭接到了新的轉運名單,立刻根據工作流程,將任務派發給組內負責具體鄉鎮的專員。

  從所在地到隔離點,要想做好“點對點”的轉運工作,時間就得從“前端”和“後端”節省。為此,該轉運組與疾控中心核對前一天轉運人員、數量,並對接當天轉運任務預估量。

  “接到具體名單後,我會在第一時間安排相應運力,組員負責對接鄉鎮通知密接者,並提前確認隔離點的情況,統計隔離房間。每個環節應該抓什麼,大家都很清楚,不會浪費時間。”鄧蘭直言,設置全程專員跟蹤對接,是轉運工作高效順暢的關鍵,她也會隨時接收一線反饋的轉運數據和問題,&&各個部門,將難點、堵點一一解開。

  面對密接、次密接者人數突增的情況,該轉運組動態調整,以保證運力,同時優化轉運方案,減少批次和時間。該中心採取一聯三串的方式:一聯是&&疾控中心,三串是串接住房保障點、鄉鎮轉移點和各個隔離點。做到轉運任務下達及時、信息傳導有效、轉運車輛及時出發、轉運密接者信息及時採集、閉環追蹤不斷檔,轉運工作不分晝夜,以快制快加快轉運速度,將日均轉運人數提升幾倍,在短時間內做到了“日清日結”的要求。

  目前,陵水整體密接轉運時間從8小時提速至5小時,日轉運能力能達到600餘人,疫情應急能力進一步提升。

  在陽性感染者轉運工作上,由分管縣領導統籌,全縣發動縣醫院陽性轉移小組、密接轉運小組、鄉鎮管控隊伍、消殺隊伍,同步開展轉運、排查、管控、消殺工作,並提前將隔離點準備到位,確保每一個陽性感染者嚴格按照時間節點管控到位。

  在暢通信息方面,陵水實行“同步推送”+“同步管控”+“同步反饋”。陽性病例及密接、次密接信息由疾控中心、鄉鎮政府同步推送到基層社區(村),對2小時內未轉出的陽性病例和8小時內未轉出密接人員立即上報,推動盡快轉運。

  陵水相關負責人&&,疫情防控成果來之不易,陵水將進一步堅定信心、鉚足幹勁,堅持“以快制快、以快制勝”,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壓實責任,採取更加堅決果斷、科學有效、暖人暖心的措施,全力保障群眾的健康安全,逐步恢復生産生活秩序。(記者 王迎春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利聲富)

[責任編輯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893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