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文昌市文城鎮革命老區村莊南陽村:
編好三張“網”織出好生活
5月4日,在文昌市文城鎮革命老區村莊南陽村,村民王書的胡椒地裏,一串串飽滿的果粒,似要把殼子擠破,等着採摘季的到來。
青青胡椒林裏,王書高興得很,指着他的寶貝胡椒樹説:“再過半個月左右,就可以採摘了,現在我們不愁賣!”
從種到賣,南陽村編織助推村民致富三張網,織出村民好生活。
産業勁頭足,村民生活富
第一張網,是産業網。
今年60多歲的王書是第一批種植胡椒的村民。他回憶,20世紀80年代以前,村裏主要種地瓜、養豬自給自足,“別説掙錢了,這些也只夠自家人填飽肚子。”
為什麼不發展産業?
缺人!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南陽地區的人民群眾在共産黨的領導下鬧革命求解放,打擊國民黨反動派,抗擊日寇侵略者,前仆後繼,直至新中國成立及海南島解放。
受戰亂影響,村裏的人口減了一大半,剩下的也多是婦孺,導致村裏發展滯後,村民一直過着緊巴巴的日子。20世紀80年代,為了不再受窮,大家到附近的村莊學習,引回了胡椒苗,這才開始從根上治窮病。
一斤胡椒能賣出四五十元,這是1998年時的價格。王書為何記得這麼清楚?“那一年,我們賣胡椒賺了錢,把家從村裏搬到鎮上,還蓋起了樓房。”王書説,産業的發展,讓紅色村莊有了新鮮血液,人們生活富足,精氣神變好,村莊生機勃勃。
農業靠天吃飯,單一産業風險大,村民心裏都明白,也一直在求改變。隨着近些年來政府對南陽村産業發展的重視,在農業專家的幫助下,村民又陸續種植了橡膠、檳榔等熱帶作物,和蓮霧、菠蘿、香蕉等熱帶水果,織出一張豐富多元的産業網,夯實增收致富基礎。
路網密密織,産品車車賣
第二張網,是路網。
如今,走在南陽村金花村民小組的環村路上,一側是鬱鬱蔥蔥的檳榔林,一側是胡椒、果樹為主的作物林地,村莊的産業發展以路為界,顯示出清晰的規劃思路。
“之所以這麼發展,主要就是要將同一種類型的作物分類,運輸起來更方便。”村民符傳民指着腳下的路説,別小看了這條路,如果沒有四通八達的路,再好的産品,發展同樣受限。
早些年環村路沒有建成時,一到下雨天,村路就泥濘不堪,化肥、種苗等外界的物資運不進來,村民的勞動成果運不出去,賣不上價錢,收入受到很大影響。
“最讓人揪心的是,有的村民因為收成受挫泄了氣,乾脆破罐子破摔,還搞什麼産業?”看著村民們沮喪,甚至拔了辛辛苦苦種了許久的作物,符傳民心很痛,“路不通,村民虧了錢,就不敢第二年再試,窮還會再回來。”
可一切,隨着道路的修葺在改變。
這些年,文昌市委市政府積極謀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南陽村28個村民小組相繼建成環村路,織密路網,穩住了村莊産業發展的基石,燃起了村民不斷向前的希望。
現在每逢到了採摘季,拖拉機、小貨車把路佔得滿滿當當。車輪沿着道路滾滾前進,笑意寫在村民臉上。
網銷家家有,市場前景闊
第三張網,是互聯網。
如今的南陽村,老少婦孺都學會了刷抖音。
刷抖音幹啥?賣貨。
採訪中,王書打開手機裏的抖音APP讓海南日報記者看,在兒子的帶動下,自家的胡椒早就在網上叫賣,各地的網友紛紛通過網絡下單。
怎麼實現把産品從地頭送到消費者手裏?南陽村村民並不愁——南陽村農産品聚集種植的優勢,吸引了收購商的目光。村裏漸漸形成以收購點為起點,向內地市場集中運送農産品的運輸鏈。
“這裡的農産品不愁賣,市場前景也廣闊。”收購商張燦10多年前就來到南陽村從事收購生意,從最初通過電話下單,到後來通過電商平台銷售,再到現在村民可以自産自銷,他見證了村民活學活用互聯網的過程。
他説,現在自媒體發達,操作簡便,家家戶戶基本都參與網銷。由於農産品品質穩定,村民自産自銷賣掉一部分,還有一部分通過他們尋找客戶,每次在還沒採摘前,農産品就都找到了主。
除此之外,紅色基因還將賦予南陽村更多發展的潛力。南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杏蘭介紹,近年來,南陽村利用紅色文化、田園産業等優勢,積極打造美麗鄉村,並已入選第二批海南美麗鄉村示範村。
在此基礎上,文昌市制訂南陽革命老區規劃方案,將紅色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與延伸,並將和僑鄉文化及美麗鄉村、特色産業結合起來發展旅游,讓所有到南陽的游客有得住、有得吃、有得玩,繪就鄉村美、産業興、農民富的美好景象。(記者 劉夢曉)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