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守好百姓“米袋子”

2022-06-23 08:31   來源: 海南日報

  原題:加強耕地“非糧化”整治,保糧食種植面積和産量

  海南守好百姓“米袋子”

  6月22日,南渡江沿岸的澄邁縣金江鎮山口村,青鳥翩飛,水田連片。微風吹來,2516畝的高標準農田裏,青黃色的稻穗發出沙沙的響聲。

  “再過一個月水稻將迎來豐收,預計畝産量1100斤,一畝至少增收300元。”儘管距離早稻收穫還有一個月,但該村種糧戶王遠昌對豐收充滿信心。

  增

  昔日“燒餅田”如今“高産田”

  王遠昌的信心,來自村裏這幾年發生的變化。

  以往,村裏田地分散,種植品種繁多,村民播種時間不一,造成了一塊一塊的“燒餅田”,不僅産量低,而且影響下一輪的地瓜耕種。

  眼下,在山口村,大小不一的“燒餅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歸方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筆直的機耕路、混凝土硬化的水渠一改以往田地的泥濘,水田上空飛著的幾架無人機正在投放肥料……

  “利用無人機進行統防統治,既減少了用藥量,殺蟲效果又好,省工省力又省時。”山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彤雪介紹,近幾年,隨著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投用,該村還統一種上水稻優質品種,“燒餅田”變成了“高産田”。

  李彤雪給海南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水稻每畝增收300斤,田頭收購價每斤1.35元計算,預計村民今年可增收約100萬元。

  澄邁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6月15日,澄邁全縣糧食播種面積32.7萬畝,完成全年任務的57.98%;水稻種植26.09萬畝,完成55.76%,預計産量11.74萬噸。

  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25萬畝。今年全省將實施建設96個項目,確保完成2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今年以來,海南糧食生産開局良好,截至6月8日,全省糧食播種面積231.52萬畝,完成全年任務面積407.2萬畝的56.85%。

  守

  嚴守全省耕地“紅線”

  根據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近年來,海南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為耕地“非糧化”“非農化”。

  糧食不是一般商品,海南既算經濟賬、也算政治賬,既算眼前賬、也算長遠賬。為全力守好“米袋子”,今年以來,我省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非糧化”整治,保面積、保産量。

  在瓊海市長坡鎮良玖村,一片剛種下的水稻秧苗綠意盎然。這片200畝的稻田,此前種植了50畝檳榔等非糧食作物,經過當地開展高標農田項目區“非糧化”整治活動,又重新種上水稻。

  目前,全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産工作穩步推進,今年以來,已有11個市縣&&工作實施方案,累計實施耕地“非糧化”整治約1.4萬畝。同時,我省正在加快撂荒地整治,完成今年復耕撂荒地3萬畝任務,主要用來種植糧食,兼顧大豆、花生種植。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今年海南種糧一次性補貼資金已撥付市縣。我省利用耕地地力補貼資金對種植水稻50畝以上的大戶給予一次性補貼,每畝補貼最高不超過200元,單戶補貼總額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育

  南繁高標準農田達24.26萬畝

  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此時已進入南繁季後水稻輪作時節。以往,南繁育種科研用地在夏秋季時常出現閒置,為了加強南繁育種科研用地綜合利用,提高土地的産出效益,三亞借鑒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探索採取“南繁+稻+綠肥”輪作等農業種植模式,盤活土地資源。

  “目前,崖州區採用‘南繁+稻+綠肥’輪作模式耕作的耕地約4400畝,有效解決了南繁科研用地夏秋季耕地閒置問題。”崖州區相關負責人&&。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我省不僅將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耕地資源盤活,還不斷完善南繁基地基礎設施條件,保障育種科研更高效。

  如今,海南已新建或改造南繁高標準農田達24.26萬畝,覆蓋90.5%的南繁保護區。優先完成5.3萬畝核心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任務,核心區農田基本達到了“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建設標準。同時,推進南繁水利設施建設,完成灌溉面積20.41萬畝,佔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總面積的76.2%,進一步提升了南繁基地的灌溉保證能力。(記者 傅人意 高懿)

[責任編輯 韓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8767511